周五,“猪茅”牧原股份被曝出董事长炒股“补贴”公司养猪的趣闻。

根据上面的公告,2021年8月25日-2022年2月17日期间,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高级管理人员徐绍涛通过买卖公司可转债分别获利8688万元、6.9万元,构成短线交易。

尽管公告中声称,秦英林不具有短线交易的主观故意,也不存在利用短线交易谋求利益的目的。但在周五,秦英林仍收到了深交所的监管函。

秦总也因此被调侃“为公司炒股”,8600多万利润都要上缴公司,差不多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没了。

这身价千亿的猪企老板为何在乎断线交易这些小钱?且不论是否贵人事忙记错时日,仅是把自己的可转债卖掉都已让投资者疑虑是否自家老板对未来的经营没有信心?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生猪养殖界大佬,中国第一猪倌,河南首富秦英林。

01

秀才养猪记

给你几个暴富方案,看看哪个更靠谱?

回到10年前卖房买茅台;买彩票中头奖;全国14亿人每人给你一块钱;养猪。

从现实角度看,唯养猪存在可能。

而在中国8000多年的养猪历史中,无数的猪倌里,只有秦英林的故事,颇有丑小鸭变天鹅的色彩。

80年代,“养猪致富”的意识,流传在河南广大农村。

七八十年代,养猪是真赚钱

彼时,还是高中生的秦英林,鼓动父亲拿出全部积蓄800元买了20头猪仔,结果因为缺乏防疫知识,死了19头。

后来,小秦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其实,当时畜牧专业最热门的并不是养猪,而是养鸡。同专业的校友中,也只有他一人从事养猪。

毕业后,秦一度被分配到食品公司。“大学生”加“铁饭碗”,在当年是“有出息”的象征。但仅2年后,他就辞职和媳妇一起干起了养猪的行当。

1993年,秦英林的猪场开张,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又遭遇到10年前同样的打击——首批22头猪苗,全部因传染病死亡。

1995年,猪棚中又有小猪病死。在向各方求证后,最终被确定是伪狂犬病。但当时国内唯一生产伪狂犬病疫苗的企业,远在哈尔滨。从河南去买,最快也要10天,远水解不了近渴。

最后,是省畜牧局通过空运,2天就搞定了疫苗。

这次事件,对秦英林、乃至整个中国的养猪生涯,都是一个大事件——知识的力量让养猪变得更为科学,父辈们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但这知识解决了怎么把猪养大的难题。猪仔长大后,该怎么把卖出去呢?

长久以来,市面上的猪贩子都有一套收购标准:第一看体长,第二看背膘,第三看臀部,最后再看瘦肉率。

前面几个倒好说,完全可以通过优化猪种来解决。但瘦肉率这档子事,是个大难题。

2000年前后,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使用瘦肉精提高瘦肉率,成为行业的“捷径”与潜规则。

2006年,上海爆发瘦肉精事件,300多人同时中毒。

一时间人心惶惶,消费者们“闻猪色变”,廋肉精成了各大食品公司和猪企的黑天鹅。

来源:新华网

而牧原股份当年因为坚持不喂瘦肉精,成为业内一股清流。不仅央视做专题报道,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养殖户跑到公司猪场学习。

名声在外,雪花般的订单随之而来。

除了国内源源不绝的订单,2007年,牧原先后搞定16个国家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生猪出口规模达到202万头。

而食品安全,对消费者意味着健康,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利润,对资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财富空间。

对投资者来着,则意味着机会。

02

飞上广寒宫

2017年,猪价再度进入下行周期。

国内猪企原本只是等待猪价上行,没想到却等来了非洲猪瘟。

2018年,二师兄远在非洲的老表染上猪瘟,不仅要被抬棺,还很容易传染。流传到国内,直接导致当年全国猪肉减产四分之一。

而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一半,每年还需进口,可见我们有多喜欢吃猪肉。老百姓可以忍住不买房子,不吃猪肉实在忍不了。

刚需加上稀缺,二师兄各种光环加深,身价直飞广寒宫。

时也命也。猪兄倒了大霉,资本市场的一波造富神话却因此进入高潮。而牧原作为龙头企业,且收入97%来自养猪,业绩提振预期最明显。

2019年,牧原卖出1025万头生猪,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1075%。2020年,业绩继续飙升,净利润274.5亿元,增速为349%。

亮眼的业绩吸引了众多前来淘金的资本。2018年底,牧原的股东户数仅1.8万,而到去年9月底,这一数字接近30万。

反映到股价上,2019-2021年初,牧原股份走出了茅台的味道,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

秦英林夫妇的身家财富,也从2018年的245亿元,最高涨至1900亿元,把雷军、王健林、刘强东等大佬都甩在身后。

在猪价大幅波动之际,牧原能取得这样的经营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抓住时机。

牧原的养殖模式为自繁自养,与其他猪企采用的农户散养养殖模式有很大不同。

比如,2019年,温氏、新希望、正邦、天邦这4家,都没有从牧原买猪,说明自己是够用的。但到2020年,这四家都开始买种猪,说明已经告急。

当市场缺猪的时候,牧原不仅能从快速上涨的猪价中收益,而且还可以在种猪和仔猪上大赚一笔。

通过比较各家猪企的销售毛利率也可看到,截至去年三季度,牧原的毛利率最高,达到了24.12%。对比之下,新五丰、温氏股份、天邦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等猪企毛利率均为负。

第二,有钱任性。

就如同我们买股票被套的心态一样,“能贵一点就稍微贵一点”。

生猪行业也有这样的特点。任何价格上的细微波动,都会迅速被市场捕捉。猪企只要略微降价,就能迅速把猪卖出去。

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却是养殖场、屠宰场以及数不清的猪贩子无法承受的。

所以说,养猪这个事情,本身不是“学不会”的东西,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资金和人力。

问题是,这些钱,究竟是哪来的。

但随着业绩和股价节节攀升,业界对牧原质疑越来越深。关联交易、存贷双高、豪华猪圈,是质疑的核心。

去年底,牧原被爆出直接或间接控股的31家公司承兑的商票持续逾期,累计逾期余额为2125.73万元,逾期余额为1666.88万元。

此外,自从康得新122亿存款不知所踪,康美药业300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对于“存贷双高”类企业,市场愈发警惕。

尤其农业股向来是造假的重灾区,比如“猪被饿死”的雏鹰农牧,又比如“一跑再跑”的獐子岛。

所谓“存贷双高”,即在银行存了大量现金或等价物,同时又借了大量贷款。从财务数据来看,牧原也属于这类公司。

2020年三季度,牧原公司账上有225亿货币资金,较上一年底增加105.76%。但各种流动性负债和应付债券合计也达到275.58亿元,较2019年增225.4%。

但“存贷双高”不一定是财务造假,关键看是否符合公司的生产经营逻辑。比如,房地产企业就需要加大杠杆拿地。

去年,河南省某处偏僻乡间,一座占地2800亩、耗资50亿的超级养猪场刚刚落成。路透社探访后,称其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养猪场”,相当于美国典型养猪场的10倍。

自建猪场决定了牧原对于土地和资金的需求都非常大,最终形成类似房地产开发的养猪模式:拿地、融资、建厂。

“牧原每年卖猪赚到的钱,都不够建养猪场的,所以必须不断融资。”

03

倒在黎明前?

万物皆有周期,无非强弱不同。

强周期更容易被识别、被把握,譬如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对强周期的顺应和利用。

放到资本市场来说,处在强周期行业的优秀公司,必定也是驾驭周期的高手。景气时赚利润,不景气时赚规模。

而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销量。在养猪行业中,就是生猪出栏数。

4月6日晚间,牧原发布了2022年3月份生猪销售简报。其中,牧原股份销售生猪598.6万头(仔猪销售52.7万头),同比增长111.3%。销售均价11.67元/公斤,同比下降49.72%。2022年1-3月份,该公司共销售生猪1381.7万头。

仅从3月数据看,比正虹、东瑞、金新农、天邦、傲农、新希望和温氏这7家上市猪企的总出栏数还要高215万头。

一打七绰绰有余。

来源:公告

但这并非就一定是好事。如果是在去年3月,这个数据绝对让人羡慕到眼红。但去年3月,猪价是23.21元/公斤,今年3月,已经滑落至11.67元/公斤。

再考虑到3月份的饲料成本明显高于1-2月份,按照牧原最新成本16元/公斤来算,假设每头猪均重100公斤,每卖出一头要亏400元左右——卖得越多,反而亏得更多。

忽略其他次要因素,仅做个简单的乘法,在过去的3月,牧原亏损就超过30亿!

经营者难道不知道现在越出栏越亏?当然不是,无奈形势所逼。

先从猪的生长周期来看。

今年3月出栏的生猪,基本来自去年10月投放的幼猪。

而去年10月,牧原正好通过仔猪大赚一笔。但到去年底,仔猪的价格已经低到不如自己育肥,最终造成今年3月的出栏总量爆表。

再从现金流来看。

牧原明显被现金流支出绑架了。据3月23日披露的投资者问答记录,今年1-2月,牧原销售数量低、实际销售天数较少,存在一定的经营现金流流出。

进入3月,公司经营现金流逐步恢复到动态平衡状态,将日常维持100亿元左右的资金储备,生猪销售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由此可见,牧原公司每月的出栏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现金流的指引。

而从整个一季度来看,根据上面的数据,牧原亏损可能在60亿元以上。相比去年预计的65-80亿元净利润,正好倒过来。

过去两年,猪企都赚翻了。一方面以猪瘟催动的减产涨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层面的鼓励,使得整个农牧行业都在扩张。

但高盈利期毕竟不能长远,如今猪价已经跌到谷底,各家必须得拼产业链、拼管理水平、拼成本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排除部分企业会因资金链断裂或负债率过高而被淘汰。

虽然相较其他猪企,牧原从这场猪周期豪赌中幸存的概率更大。

大部分猪企在上行周期赚得有多厉害,在下行时跌得就有多惨淡。

人们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风口过去,飞上天的猪会不会掉下来摔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