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基本生存,物流是血管。

而目前的情况看,物流可能会是下个阶段的大麻烦。按照香帅对中国社会生态的理解,这次上海疫情的爆发可能是个转折点。

过去两个月,我的价值观、世界观、专业观都发生了撕裂。

不过说实在的,现在我妈我姐都在上海浦东被全域静默管理中。所以对我来说,什么国际局势、市场反应、统统去他的。每天睁眼就翻疫情动态,琢磨着家人还有蔬菜水果吧?我妈可千万别头疼脑热。

这一把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在琐碎平凡的生存问题面前,一切不切身关己的「思考」都是虚妄。

余华说,活着。大时代的小百姓,这是真理。

但是活着也需要条件,指尖脚底的微细胞需要血管通畅才能完成呼吸交互。

现代城市的基本生存,物流是血管。而目前的情况看,物流可能会是下个阶段的大麻烦。按照我对中国社会生态的理解,这次上海疫情的爆发可能是个转折点。

之前上海精准防控的成功让「清零」和「共存」两种声音都有空间,大家都在博一种 「低成本清零抗疫」的可能性。

但是面对R0是10的奥密克戎,可能博赢一次、赢两次、三次都可能,要长庄长闲其实真的概率很低。

换句话说,从目前看,防疫政策就是个01变量,躺平v.s.清零,只能二选一。

说「目前」的原因是长期而言,大概率共存是共识,所以分歧是现在的01选择:

共存还是清零。

0和1当然都有潜在的巨大成本,各路专家已经有太多讨论和论证。

人类都是自己认知的俘虏,所以卫生专家医疗专家更多会从医疗体系承受能力,病毒致病性等角度思考。

而搞经济金融的企业,面对满目疮痍的投资、消费、预期,肯定会心急如焚。地方政府则是左右支绌,还得兼顾基层治理能力。

说实话,谁都没有掌握绝对真理,这么短的时间里,也大概没法「越辩越明」。

但路径是可以分析的。

中国2020年抗疫成功,这个事实决定了「清零」策略在我们社会的天然合法性。加上我们确实面临一些现实约束:比如中国重症床位数不足美国1/7、疫苗保护率和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都相对低、社会生死观相对保守、基层社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

所以目前我们很难保证「共存」下的绝对安全:比如不发生医疗挤兑,老年人的额外死亡率不大幅上升。这就决定了政府没法从「清零」跨越到「共存」。

所以即使「共存」也绝不可能像欧美社会那样共存,最多是香港之前的「仰卧起坐」,躺平起来,起来躺平,最后是躺平了事。

之前上海的精准防控,让政府看到了一种「低成本清零(清零2.0版)」的可能性。

但上海破防,让这个希望变成了泡沫。

而且大家发现,一旦中间态不可持续,仰卧起坐最后导致的成本可能比0和1都要大。

所以上海「全域静默管理」就是做了0的选择,开始转向不计代价阶段性快速清零,争取时间为「平稳共存」做准备。

所以,最近3-6个月一定是强力清零,慢慢从疫苗、特效药、病床数,尤其是舆论等方面做准备。

除了尽快放开疫苗、特效药、加快老人接种疫苗等措施外,舆论转向会是一个重要步骤。

比如讲清楚奥密克戎和武汉时期病毒的区别,打破这两年形成的新冠恐慌,这是杜绝心理恐慌是防止医疗挤兑的重要前提。相当于以时间换空间,慢慢转向「积极躺平」。

这个路径一清楚,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近一个多月,似乎又有点回到2020年的感受,全国到处是堵塞:2月以来,全国各地疫情多点爆发,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国有中高风险地区500多个,实际上管控的区域更多,几乎每个省市都多少有封控区域,交通管控是家常便饭。

广东深莞两市按下暂停键,封闭式管理园区,停止所有企业生产活动;江苏大约1/3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临时关闭;山东全省已停运风险地区客运,暂停跨城业务;河北廊坊、沧州都是全域实施封闭管控,吉林长春基本停转。「现在不是办公、物流仓在疫区,就是消费者在疫区。」大半个中国的物流几乎都处于半死不活状况。

从上海疫情防控乱了之后,整个包邮区更是陷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僵死的状态。

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长三角转不动了,珠三角其实也处于断续的封闭状态,这就几乎占了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这种损失说真的,完全不晓得要怎么估算。

而且油价涨这么厉害,现在跑运输的成本毛估也要上涨30-50%,这还不算司机无数次核酸、被隔离、限制的成本。

物流堵塞会引起的最大问题是「短缺」。

对于非管控地区来说,物流系统一旦出问题,供给短缺立马显现,然后价格上涨,引起抢购囤积。造成感染风险不说,还特别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性事件。

管控地区就不用说了,物流会直接导致民生一夜回到几十年前,上不了热搜的吉林市居民大概可以告诉你这些。

我常用的按摩师傅是吉林人,全家都在吉林,已经封了一个月了。他现场用手机给我展示了家里的存粮,这还是姐夫侄儿趁着当志愿者期间高价买来的——几颗蔫生菜、大葱、几个番茄、几颗大蒜、一根黄瓜、一个看着不咋地的菠萝。

你猜猜多少钱?140元人民币。

要知道,吉林市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是2414元。

换句话说,这点蔬菜,占了月收入的6%。

短缺的下一步就是价格上涨,通胀。

2021年全球通胀就是短缺的结果,生产被疫情打乱,物流堵塞则是短缺的主要诱因。

但现在中国面临的短缺—通胀,和欧美目前的通胀还有很大不同。

人家是需求恢复,供给恢复比需求慢导致的价格上涨。我们现在是需求下降,供给下降比需求下降更快导致的价格上涨。人家是热得胀,我们是既冷且胀,也就是滞胀。

而滞胀是最麻烦的事情:货币政策要发力,会加剧通胀损害穷人;货币政策不发力,经济陷入停滞还是损害穷人。到时候只有靠财政,而财政大发力又会导致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

2021年下半年以来,滞的迹象已经极端明显。

2022年1-2季度,由于清零的选择,加之疫情防控的天然加码倾向,所以必须有政策自上而下的强力协同协调,否则物流情况会很难得到有效纾解。这也意味着,消费端还会持续下滑,生产端也会陷入困局,只有价格上涨。

这些例子太多了,电商平台由于进货难发货慢、订单直线下降、快递公司因为阳性员工停摆、货车司机被「困」在路上等等等等。

另外还要提醒一句,物流行业是现在最大的就业市场,光货车司机就1000多万。这个行业大多是低学历低储蓄的劳动力,他们真的是手动嘴才能动的群体,再这样下去,低端劳动力市场确实面临喝西北风的危险。

现在很多人调笑今年的生意就像驴拉磨,驴好了,磨坏了;磨好了,驴病了;驴和磨都好了,缰绳断了;磨和缰绳都好了,驴疯了……

4月到了,现在越来越感到宏观政策这颗棋子可能很大,政策工具很宝贵,不到关键时刻不能出手。我可能是年龄大了学习能力下降,就看不太懂。

不过我知道一个故事,还是真实的故事:

有人2020年囤了很多抗疫库存,很宝贵,一直珍藏在仓库最里面,准备关键时刻才显出神通。最近不知道怎么的,连罐头都过期了。真可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