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老痰、足时发酵、双脚提味

最近整个泡面行业,玩的属实有点变态。

今年315,为康帅傅等一线方便面企业供应“老坛酸菜包”的插旗菜业被曝光。

简单来说,“插旗”供应给国内很多泡面企业的“老坛酸菜”,是卫生环境极差的土坑里被抠脚大汉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里面甚至夹杂着工人们抽过的烟头;但供应给外国的酸菜,却是标准化腌制池里腌出来的“卫生产品”:

老坛酸菜,突然就从平民美食,变成了老八美食。

插旗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严选老痰、足时发酵、双脚提味”。

消息一出,康帅傅等几家“老坛酸菜面大户”,瞬间就被破防的群众们干上了热搜:

但在前段时间,借着北京冬残奥会的热度,方便面四巨头之一的白象同样蹿上了热搜:

只不过白象上热搜的姿势和那些被骂上热搜的方便面企业不大一样: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这家企业不仅拒绝日资入股,而且招聘了大量残疾员工,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甚至还多次驰援灾区、捐款捐物。

但这样的一家企业,如今的市场份额却被蚕食得不到10%。

就这样,白象讨论度蹭蹭往上涨,连带着方便面销量暴涨,工厂生产线忙得都快“冒烟”了。

由于太过火爆,官方甚至不得不下场呼吁大家“理性消费”:

而在这之前,很多人甚至以为白象方便面已经倒闭了:

实际上,作为“泡面四巨头”之一,白象方便面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它究竟是如何被外资加持的三巨头差点逼到边缘的?

曾经泡面四巨头的世纪之战到底有多残酷?

白象如今的火爆,真的只是因为会营销,打“情怀”牌吗?

大家好,我是带你扒下行业底裤,露出各种商业内幕的名侦探牛腩。

今天,我们将一起掀开方便面行业的底裤,去探寻这头白色巨象,从衰落到翻红背后的商业真相。

1

白象方便面的起步,还得从一个硬核男人——姚忠良,开始讲起。

上世纪90年代,白象还只是河南粮食厅下属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

彼时,康帅傅、一桶已经在市场上开疆扩土,而白象却连年亏损,厂里人浮于事,前后换了几任领导都没能打破僵局。

军人出身的姚忠良偏不信邪,接手了白象这个“烂摊子”。

新官上任之后就先“烧了三把火”:

他先是用“带薪休假”的借口忽悠走一批老员工,接着又想方设法从各处招来了一群大专生,给团队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此后,姚忠良更是每天蹬着小三轮,带着员工们沿街叫卖,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打拼,终于慢慢打开了白象方便面的知名度。

到了1997年,白象方便面厂不仅扭亏为盈,销售额还突破了一亿大关,2000年更是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系统制造企业。

但真正让白象站上巅峰的,是2003年推出的爆款单品——“白象大骨面”。

彼时康帅傅和一桶在国内的中高端市场打得火热,白象方便面则另辟蹊径,凭借“营养骨汤”的概念和“一元一包”的价格,和今某郎的前身花龙在下沉市场打起了擂台。

而这,也是白象抢占了我这个山东大汉童年回忆的根本原因——对于当时手里只有块儿八毛零花钱的我来说,白象才是真正的良心企业。

从那时,白象教会了我认识了这个世界残酷的一面:

我在哪儿,哪里就是真正的下沉市场。

这四家方便面企业,也渐渐成了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四大天王。

也大概是这段时期,日本三洋食品、日清集团等日资盯上了国内的方便面市场,相继注资了康帅傅、一桶、今某郎这三巨头。

白象则成为了泡面四巨头里唯一头铁地拒绝了日资投资,保持相对独立的企业。

但是在资本规模竞争异常激烈,渠道厮杀极度残酷的快消行业,这种独立是需要代价的。

这也给白象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2010年,白象推出了大骨面升级的全新版本“精炖大骨面”,并且在两年后斩获了有食品行业“诺贝尔奖”之称的“全球食品工业大奖”。

按照一些三流小说的套路,荣誉加身的白象接下来应该会在方便面市场大杀四方,销量暴涨。

可惜,现实不是小说。

那时候的方便面市场已经卷得像富阿姨手中的那团钢丝球,谁进去都得当场跪下唱征服。

为了抢占市场,各个方便面巨头甚至玩起了非常“凭亿近人”的打法——砸钱圈地,疯狂控制线下渠道。

要知道,在那个电商还没那么发达的时期,很多人还是习惯在线下买泡面,基本上到学校或者自家附近超市溜一圈,看到货架上有啥就买啥。

说白了,谁占领了货架,谁就有话语权。

超市如果不让你进,你产品再牛逼也没用,因为压根就接触不到消费者。

所以有着资本加持的方便面巨头们不断下血本,通过给各地大超市、大卖场乃至小型私人超市缴纳一笔“货架使用费”来占领终端渠道,让自家方便面能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位置上。

甚至有些巨头还会和当地超市签署“排他协议”,禁止其他方便面进入超市货架:

斗得最狠的时候,甚至逼得方便面界的老大老二出来“互扯头花”:

而那些身家相对没那么厚的中小企业,就只能躲在货架的最底层“瑟瑟发抖”,甚至因为被“排挤”或者缴不起越来越昂贵的进场费、上架费,而被迫放弃一些线下销售渠道。

这也是如今大家感觉很少在超市看到白象方便面的原因之一。

进不去超市,很多人又压根不知道有这牌子,就更别提去提升销量了。

对于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开始向“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的快消行业来说,创新口味、品牌有时候反而没那么重要,垄断资源的能力和排挤他人的话语权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除了在终端渠道疯狂“圈地”,在消费端,这些财大气粗的方便面巨头们也下足了血本:

像什么推出小狗熊、老虎队干脆面或者整出水壶卡等小赠品都只是基础操作。

为了和其他品牌拉开距离,他们甚至直接撒币,送起了卤蛋、火腿肠,靠着“钞能力”牢牢把控市场。

可惜的是,由于早些年的改制,白象错过了太多发展机会,后期尝试高端化又没能成功,反而被今某郎转身蚕食了大量的下沉市场份额。

种种原因导致白象渐渐地大不如前了,到2020年销售额市场占比也仅剩下7%。

和另外的方便面三巨头相比,这点儿份额多少显得有些“寒碜”:

2

好在,这个被很多人以为“早就倒闭了”的品牌,在今天终于再度翻红。

在996、007大行其道,企业恨不得把员工当牲口使的当下,白象却主动雇佣了大量残疾员工,让他们从事包装、码箱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

根据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报道:

在白象湖南分公司,除了保障他们享有和正常员工一样的待遇,白象还花大价钱对生产线进行无障碍改造,以及在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减速带,保证他们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便利。

此外,白象还在食堂设置特殊窗口,方便个子较低的残疾员工打饭,洗碗的地方还专门设置了防滑垫......

像这样的小细节在白象还有很多。

除了“助残”,白象也一直在默默参与抗疫救灾等公益活动。

去年7月20号,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白象不仅第一时间为受困人员提供泡面、热水和休息区域:

还连夜筹集物资,给郑大一附院捐赠了2500箱、共计30000多份的方便食品:

23号下午更是捐赠了500万元和一批新的救援物资:

2020年疫情爆发,白象也是第一时间向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捐赠方便食品和300万元的防控资金。

这样的“国货之光”,又有什么理由不火呢?

纵观白象、鸿星尔克这样“好评如潮”的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走红”路径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

即便自己过得没那么好,即便历经了许多误解,却依然在灾情出现时尽可能的捐款捐物,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才是打动民众的根本原因。

它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有人味,有担当的国货。

所以与其说它们是走运爆红,不如说这是它们多年善举累积之下的必然结果。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做得好,大家自然就会用脚投票。

也希望这样优质的民族企业,能够被更多人看见,能够成为引领行业的标杆。

因为,我们这个经历几千年磨难的民族,我们这些普通人,始终会相信:

几经浮沉,潮水退去,那份被称作“良心”的担当终究会在阳光下发光溢彩。

一如那头从未低过头的白色巨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