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垃圾桶的自我修养。

文/郑亚文

编辑/范婷婷

最近压力有点大。

被老板施压、被甲方爸爸放鸽子,和朋友吵架……

可能是大数据感知到了我的emo,上班摸鱼冲浪的时候,突然刷到这么个链接,看得我一愣。

用骂人来解压,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是,通过扮演出气筒来挣钱,似乎不是一般人的脑回路。

瞬间让人想到三年前火遍全网的“夸夸群”。当时,一群号称“高知分子”的“夸手”,变身“舔狗”。混迹在各个群里吹彩虹屁,5分钟将一个情绪苦闷的人,哄得抚掌大笑。

夸夸群的风只刮了十几天,那些90后“高知”,可能已经变成打工人。

而这新冒出来的“出气筒服务”,已经在网上火了一个多月。

一上来,对方就抛出诱人的条件。

而且服务还挺周全,我可以选择骂他们的出气包,也可以和出气包互骂,甚至可以要求出气包来骂我。

没抗住诱惑,我花了30元下单了。

不出一分钟,就有一个出气包来加我的社交账号。

通过好友的那一瞬间,耳边仿佛响起了时钟滴滴答答催促的声音。本着不赶紧发泄的话,金钱就在一分一秒流逝的心思,我开始吐槽工作。

他礼貌地问了一句:“老板贵姓啊?”

然后,就开始冲我老板一顿狂轰滥炸。

说实话,骂得还挺有水平,一个脏字儿不带,但杀伤力十足。和我想象中的骂人,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爽快了之后,我又想看看他其他能耐,于是让他骂我。

不论我提出什么要求,他都能随机应变,张口就骂,毫不嘴软,但与其说是骂,看起来倒更像是鞭策。

半小时很快过去,我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又觉得收获了点什么……

事后又去翻了一下店铺评论,发现全都是好评。随手一搜,电商、社交平台上这样的服务还不少。

这位骂人的小哥哥,是个00后,还在上大学。据他说,他们群里一共有20多个人,大家凭手速抢单。前阵子挨骂服务正火,有人一天要被骂十几次,也有人一天要骂七八个人。

“对不起,要骂你了。”

山东00后小伙子于承睿,专门开了间网店接单。去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社会调查,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心理压力大,但关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却很少。

于承睿想,我不是学心理的,但也可以用不专业的方式,来帮人缓解焦虑。

刚开始,他还在接“陪聊”相关的订单,进店的人大多是00后。考研焦虑、失恋后遗症、社交恐惧症等问题困惑着他们。每晚,于承睿都要通话到凌晨,倾听他们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陪他们度过无眠夜晚。

今年,越来越多人跑来店里问他:“可以付钱骂你吗?”

触角敏锐的于承睿立马发现,已经有很多商家上架了“骂人服务”。

于是,于承睿在店里增加了一个出气筒链接。一个多月过去,他接了100多个订单,相关链接已经增加到5个,比“陪聊”服务还多。

总体上,来下单的需求分为三种:骂于承睿、求于承睿骂他、和于承睿互骂。

于承睿和3个朋友一起承接这些订单。来骂他们的人中,因为失恋,想骂骂前任撒气的最多。

其次,是玩游戏输了。譬如,有人在网上随机匹配对战局,结果惨败,对面留下一句:“垃圾。”就跑了,回骂也来不及。

这人越想越气,输了游戏不说,还被人骂了,于是跑到于承睿店里下单。这时,于承睿就充当那个在游戏里赢了就跑的人,老老实实地被骂。

对方还带着怒气要求:“隔一会儿就回我一句,装作骂不过我!”

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于承睿看准时机,表演自己的心服口服:“您说得没错。”“诶,我的确脑子不好。”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买家的怒气。

除了玩游戏输了的人,职场人士也很多。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公司工作了几个月,每天高强度加班,觉得自己被压垮了,一气之下辞职。却又觉得不够解气,让于承睿把头像换成前任老板的头像,昵称换成前任老板的昵称,一顿狂骂。结束之后,重新去过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在骂于承睿之前,先来一句:“你好。”再道个歉:“对不起,要骂你了。”然后才开始出口成脏,于承睿想,对方骂的时候,应该是真的投入了。

“求骂”亦是“求救”

让于承睿惊讶的是,来求挨骂的人,占了总订单的大半,比骂人撒气的还多。

挨骂的需求,多是源于痛恨自身不够努力,在达成目标的路上走得不够坚定,想要于承睿骂醒他。

距离考研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求骂订单集中爆发。

与其说求骂,不如说是求救。于承睿发现,很多人因为焦虑,无法集中精力复习。休整了两天,就陷入慌乱中。

“怎么办?已经两天没有看书了。”

“我要完蛋了。”

“我肯定考不上,你来骂醒我吧。”

这时候,于承睿不会心软,话也说得狠,“是真的骂。”他大学刚毕业,理解一只脚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自己当初也想过考研,但没能坚持下来。对这些人说说狠话,鞭策几句,也比心灵鸡汤管用。

订单太多,一些出现频率高的问题,于承睿干脆整理出了应对的模板话术。关于不同人的不同倾向问题,他还是会花时间和精力,帮对方分析和缓解情绪。

不少人考研上岸后,跑来于承睿店里“还愿”。大家语气都很激动,有人考上了武汉大学,还有人考上了云南大学。

让于承睿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北京的小学生。家里条件不错,每位亲人都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这对她来说压力非凡。

“害怕自己达不到他们的高度,父母没对我提要求,但他们越是宽容我,我的压力就越大。”于承睿还记得,深夜,女孩子跟他倾诉时的难过。时间久了,女孩子都觉得自己抑郁了,这些话她不敢跟父母讲。

于承睿和对方聊过几次,骂人的话他说不出来,只能站在哥哥的角度劝解对方。劝她出去旅游,散散心,见见外面的世界,心境会不一样。

一个月后,女孩又来找于承睿,说自己去过南方。回北京后,开始把心思花在发展兴趣上,其他的随缘。

这时候,于承睿觉得,这个链接上得是有意义的。

“被骂不爽,骂别人没有素质”

宋元明店里的链接,这几年经过了几次“大换血”。三年前,他召集了一帮大学生、研究生,甚至还有海归,组了几个夸夸群,专门吹彩虹屁。

最火的时候,一天有200多个人求夸,夸手一天能挣三、四百元。

后来,夸夸群解散了,夸手不知所踪。店铺这几年的主要服务是“陪聊”,买家可以吐槽,可以倾诉,通常电话一个小时,挣100元。陪聊不像夸夸群那样火,单子都是宋元明自己消化。

春节前后,挨骂服务先是小范围火起来。最早,挨骂服务也和夸夸群一样,来源于豆瓣小组。一帮足球流氓在小组里互骂,过嘴瘾,后来,因为违规,帖子被删光了。

现在,挨骂通过另一种方式现身,宋元明瞅准时机上架,订单越来越多。

他不得不召回其他夸手,继续组群。但这次,大家身份180度大转变,负责挨骂,或者骂人。

“没几个人愿意回来。”宋元明说,最后只有他和另外2个人轮流接单。

不论是夸夸群,还是陪聊,亦或是挨骂,宋元明都从中看出了共性——年轻人对于精神慰藉的需求越来越大。

夸夸群时代,很多人因为考研焦虑,进群被猛夸一阵,能释放负能量,找回状态。在宋元明看来,对于处在焦虑中不知所措的人,骂他们其实更有效果,“良药苦口的道理,大家其实都懂,就是缺一个骂醒自己的人。”

从夸夸群到挨骂服务,说明年轻人情绪宣泄的途径也在不断迭代。如果说夸夸群的无脑彩虹屁,是让人短暂陷入美好假象的乌托邦,那找骂、挨骂服务,就是一棍子敲醒他们的棒槌。

和夸夸群一样,挨骂服务可能也是一阵风,宋元明很清楚这一点,挨骂的同时,他也在观望下一个风口,“能接多少单子,就尽量接,风口可能随时熄灭。”尽管有时候,别人骂他,他也会不爽。

于承睿不喜欢被骂,也不喜欢骂别人。“有时候被客户骂狠了,觉得愤怒。骂别人呢,又感觉自己很没有素质,哈哈哈。”

平衡愤怒的因素自然是报酬,“被人骂的时候,只要想想,让他多骂一会儿,可以拿100多块钱呢。”当玩游戏的人输了,来骂于承睿时,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态,尤其管用。

而他也从这个特殊的服务里,收获了人生方向。“跟考研的人互骂时,突然觉得自己当初不该放弃考研。”前不久,他辞掉工作,再一次冲刺研究生考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