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风口离开时,企业能否“可持续”?

本文作者氢小妹,全文39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近日,A股上市公司绝味食品(603517)发布《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公司参股公司重组的公告》。

信息来源:绝味食品公司公告

公告称,该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参股的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即和府捞面拟实施境外上市计划,并与和府捞面相关股东方于1月27日签署了《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之重组框架协议》。

作为一家来自江苏南通如皋市,以面食为特色的本土餐饮连锁品牌、中式快餐面食头部品牌,和府捞面带着70亿估值的“身份”正式进入到上市阶段,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众多新消费品牌感到艳羡。

当然也有人发问,一碗面为什么这么值钱?参照此前新茶饮、健康餐等赛道的如今的境遇,这样的盛况又能维持多久

01

上市进入准备期

根据爱企查的数据,创立于2012年的和府捞面,在近十年时间里完成了13轮融资,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发生在2021年7月,拿到8亿元的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CMC资本、众为资本、龙湖资本和腾讯投资等。

E轮融资后,和府捞面的估值就达到了70亿元,这也刷新了面食赛道新的融资纪录。

站在大市场角度,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国内面馆赛道可谓迎来了前所未见的融资潮:陈香贵、张拉拉、马记永、遇见小面、五爷拌面等众多品牌都是一笔融资跟着一笔融资,几乎所有关注消费领域的VC/PE都在找面馆。一夜间,面馆竟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优质资产。

至于和府捞面与绝味食品的关系,其实并非起始于过去一年来整个赛道的升温,事实上,二者真正的关联点源自于2015年10月的A轮融资。

从第三方数据机构的信息来看,“深圳网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网聚投资)也是绝味食品100%控股的公司。也就是说,绝味食品在和府捞面的首轮融资时便已介入其中,将其纳入自己的投资版图的。

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绝味食品的这份公告中还有这样一句说明——

根据和府捞面拟境外上市需求,公司拟配合对外投资的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后续相关的ODI备案及审批手续、签署投资协议、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签署减资协议等相关的交易文件,以及在符合参股公司和府捞面境外上市目的且不损害公司持股权益的前提下,对投资方案、实施路径进行调整等。

对此,有投资领域人士表示,国内企业如果想要在海外注册公司并进行境外投资,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ODI(境外投资备案)。如果没有做ODI,一方面不可以在境外进行任何投资项目活动,另一方面外汇进出也会受限。

该人士指出,“公告里的这句话很明显是搭了一个海外的红筹结构,这与海底捞之前的上市模式大体相似。此外,一些已被媒体曝出赴港上市的餐饮品牌,如绿茶、西贝、杨国福、乡村基等餐饮品牌,大概率也会走这样的路径。”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到,ODI的申请条件其实并不算容易,常规条件下,企业至少要满足以下四大条件——

- 公司成立最好满1年以上;

- 最近一年审计报告不能出现亏损;

-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最好高于5%(越高越好);

-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最好低于70%(越低越好)。”

“从目前的推进速度来看,假如一切顺利,和府捞面最快的上市时间有望在年内实现。加之其他处于上市准备期的那些餐饮品牌,2022年,香港也将迎来新一轮IPO热潮。”该人士预测到。

02

能否撑起70亿估值?

在大多数人眼中,主打中式面品的和府捞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装修风格,具有比较典型的书卷气息,主打“书房里的中华捞面”。打开美团点评APP,不少评论都是“环境好”、“书香气”等等。

和府捞面选址开店的逻辑,与奈雪的茶、喜茶、泸溪河等新消费品牌大抵相同,通常都会选在商场或购物中心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城市商圈,比如北京的新中关购物中心、龙湖星悦荟、万柳华联,杭州的湖滨银泰、西溪印象城等。

这样的线下布局,为和府捞面带来了两方面影响:利好的是,由于率先蹚开了高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品牌知名度随着人群消费迅速打开;但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就是高昂的租金成本,以及装修、人力、设备和原料等硬性成本,随着门店数量的扩张水涨船高。

由于最初的市场定位是面向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客群,因此,和府捞面的产品定价并不算低。即使是较便宜的草本汤面系列,价格也要在30元上下。此前走红的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几个兰州牛肉面新品牌,亦是走高价路线,但客单价水平并不及和府捞面。

带着改良传统品类和连锁化的目标进场,在成本端投入过重,新品牌通常陷入盈利困局。在这点上,坚持不做加盟的和府捞面,面对的行业残酷性同样如此。门店数量增加带动营收增长,但却很难带动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

不久前,新媒体“餐饮界”发布了《2021餐饮行业发展6大趋势简报》,2020年餐饮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研发投入成本以及社保成本分别上涨了23.1%、24.4%、14.4%、14.1%、10.8%;新开店数约250万家,关店门店数约355万家。

从大环境可以看出,近年来各类成本的快速上涨,使得餐饮行业的利润被压降到极低。这也是不少金融投资人士认为,和府捞面说到底,依然是一门依靠“规模效应”的消费生意,或难撑起70亿估值的根本原因。

或许是为了能给资本讲出更多“故事”,除面食业务外,和府捞面也在孵化更多餐饮子品牌和零售品牌,即基于供应链体系、组织体系、品牌体系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迭代,将主力品牌的优势壁垒快速延展至新品牌。

2021年4月30日,和府旗下全新品牌“小面小酒”首店正式营业,除上海首店以外,“小面小酒”计划2021年年内布局50家。小面小酒通过“餐+酒”模式营业时段覆盖到一人食、社交小聚、微醺夜经济、下午茶等多元场景,以期拉动工作日晚市及周末营业额。

一位曾多次光顾小面小酒的消费者小杨向“深氢商业”讲述到,由于公司在龙湖蓝海引擎产业园附近,因此下班后,同事们很爱约在楼下的小面小酒小酌一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部门4个人一起去,面、菜、小吃、酒都会点,人均几十到一百不等吧。”

对于小面小酒的评价,小杨表示,“大家比较喜欢店面里的装修风格,算是日式简约风,吃饭、聊天感觉都比较放松。但菜品确实有些少,且价格相对来说略贵。”

和府另一个孵化的品牌“财神小排挡”攻占的是不同价格段市场,以拓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此外,和府零售板块也正在蓄力,“和府到家”横向拓宽新零售消费场景,发展高品质、多元的主食及配菜小食产品,零售化产品的SKU有20+,包括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明星产品在电商平台中月销过万。

03

新消费的新出路:外卖、出海、投资

一边是资本催促之下的开店、开店、开店,另一边是各种实体店面的关停转,甚至连海底捞这种餐饮巨无霸都在割肉断腕(关停300家业绩“未达预期”的门店),喜茶这样的明星企业也被曝出裁员30%。

2019年底以来,疫情的阶段性反复几乎打乱了所有餐饮品牌的经营安排。

成都的“宽焱辣卤火锅冒菜”恰好是在2020年这个餐饮最为艰难的年份,依靠外卖从0开始。公司负责人黄诗维之前就有创业做外卖的想法,没想到第一年做就赶上了疫情,但依靠外卖走量,品牌还是在一年内从10家门店扩张至30家门店。

对于一些“小而美”的餐饮品牌来说,外卖成为他们得以存活下去的主要支柱。根据2020年初某次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的一个数据:2月25日当天,武汉一天的餐饮外卖数量达到13万单。

另据潍坊一个大型商场的数据:2020年复工首日,餐饮店铺的外卖点单量少则50单,多则几百单,其中一家奶茶店售出饮料1004杯。

出海和投资,成为少数实力餐饮品牌“出路”的新选项。

近日,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锅品牌“湊湊”海外首店在新加坡开业,这也被视为呷哺宣布进军国际餐饮市场后的首次落子。未来5年,呷哺集团计划在新加坡布局50家门店,包含呷哺呷哺、湊凑、茶米茶、呷哺X等品牌。

此外,呷哺集团马来西亚项目也正式启动,据了解,湊凑马来西亚首店将在年底亮相。根据规划,未来2年内,集团还将围绕着东南亚市场,在海外布局中央厨房等相关产业链。该产业链不仅供应国外市场,还将成为国内市场的海外中央厨房。

3月11日,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公告,预计2021年公司净亏损约2.75亿元至2.95亿元,公告发布当日,呷哺呷哺跌幅7.84%。3月15日,该股创下3.01港元/股的近五年低点,收盘价为3.02港元/股,总市值为33亿港元。

近半年多来,绝味食品在新消费品领域中的投资动作频频。

据FoodBud消息,除了和府捞面,绝味食品还拉着洽洽食品、腾讯和克明食品等企业一起成立了一只基金——“成都新津肆壹伍”完成了对书亦烧仙草的投资,这只基金在1月份的时候,刚完成对湖南特色菜品牌彭记坊的投资。

与此同时,参与书亦烧仙草此轮融资的,还有绝味新募的一只定向基金——“湖南书带草”,具体出资情况为:洽洽旗下的上海创味出资7000万元,光大控股出资5263万元,绝味食品的吴惠玲和王璞个人分别出资530万元和400万元等等,合计规模为2亿元。

在这次融资完成之后,绝味食品牵头的两只基金——“湖南书带草”和“成都新津肆壹伍”,在书亦烧仙草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和1.6%。

不容否定的是,疫情注定让一切变得更加艰难

对于餐饮商家而言,不单单是线上在经受着利润(外卖平台的佣金成本、促销活动的成本)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线下的发展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呷哺、海底捞、茶颜悦色等多个明星品牌纷纷启动关店计划,这也引发行业对盲目扩张的反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