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和下属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一种说法是“领导是给下属拿来用的”。

听上去比较“新鲜”,私以为不无道理。管理者应该有一种认识,管理者是员工的工具和资源。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管理者这一角色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需要管理者?

比如一个团队有5个人,每个人都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时间、需求对不上怎么办?大家做的事有冲突怎么办?每个人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沟通和协调上,变得低效。

这时候可以推举出来一个管理者,通过管理者的协调或者决策,来提高效率。

到最后,5个人干的活儿,比7个人、8个人干得还多。

你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就说明了他的责任,要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诚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当前的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而组织的成功之道在于营造合适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

因此,管理者则需要服务好员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但很多管理者搞反了,认为自己是服务老板的,而下属则应该服务自己。

切实想一想,管理者向上汇报是为了展现工作成果,是向上级要资源。

对下面的时候,则是给他们资源。需要你有业务层面的思考:为什么是你来带这个团队?我能为团队带来哪些价值?

那么落到具体的实处,管理者应该如何服务下属?其实就是三个方面。

业务上为下属提供帮助

员工的绩效目标设定后,你不能不管了,而是要追踪员工的过程,如果员工能力不够,则进行辅导,还要教给他工具,教给他方法;意愿不够,则需要调整他的状态。

这也要求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管理段位,有整套的业务方法,你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

--定了目标,大家都不认,该如何解决?

--如何定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目标?

--能不能让员工很爽很想干?

--定了目标之后,会不会追过程?知不知道过程六追具体该怎么做?

--能不能抓好员工的细节,让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目标?

……

你看,是很复杂的。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了解蹲马步管理工坊,学习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的业务管理体系。

通过你做的这些动作,最终帮助他拿到业务结果。

为下属的成长提供帮助

一个员工来到一家公司,拿的永远是两份薪水,一份是看得到的工资和奖金,而另外一部分则是他的成长空间。

成长也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鼓励让他追求更高的绩效。所以要激发员工身上的潜能,让他愿意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如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所说:“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

这句话后来衍生出了米开朗基罗效应,大致意思是,好的领导者能发现员工的优点,可以持续给予鼓励和激励,让下属变得更加优秀。然后就会进入到正向增强反馈,越鼓励,就会变得越优秀。

第二方面,员工个人的成长。这是真正的在培养员工,教给员工做人的标准和做事的标准,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因此,要求你具备团队管理的体系。你要会辅导和培养员工。譬如:

--如何针对不同的员工和不同的状态,做情境辅导?

--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

--怎么带团队,才能激发大家的士气?

--在做一个新业务时,如何筛选出好的人?

--怎么样打绩效,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

我相信在实际工作场景,问题比这更多。

所以对管理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要管理者具备“善意”,而且还要管理者有贴地飞行的能力。

想要拿到结果,需要你了解他们的工作,能躬身入局。只有这样,当他们遇到非常困难的问题时,你才能给出你的建议。

关心下属的生活

很多管理者会觉得,关心员工的工作就可以了,不用关心生活。

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当前的知识时代,人们的产出和他们的状态、情绪也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工作。

团队要打胜仗,除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需要你和大家的心在一起。如果你不关心员工的生活,不能和大家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就没有凝聚力。

在他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你能和他推心置腹,关心他,他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团队,而不是一个在运转的冷冰冰的机器。你没有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团队在遇到难关时,他会悄然“下船”。

所以之前我带团队时,我和下属都是生活上非常好的朋友。

管理者要真正关心团队的成员,和他们成为生活上的朋友。你真的了解他,才能更好地激励他。但这不是让我们做一个老好人,在工作上也需要严格要求,有自己的底线。

如果你能帮助下属在工作上能取得进步,团队内有着非常良好的团队氛围,工作也足够有趣,那么对下属而言,最好的奖励就是工作本身。你的管理也会卓有成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