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资料图】
一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科研和科普方均取得不俗成绩,既体现其在中国植物园体系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展示了广州对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支持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国家植物园保持全年开放,年均接待人数超15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约20万人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40场,线上线下受众约300多万人次。来自市民游客的支持和肯定,也扩大了该园作为全国领先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影响。
“琪林科学讲坛”“夜幕下的精灵”“南岭生态摄影展”“科创筑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游园赏景还是课程活动,这座似乐园更胜学堂的国家级植物园,不但受到广大亲子家庭的欢迎,更成为广州首屈一指的“科普打卡地”。
讲解员宁带领小听众们参观药园。
并进!
实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共同发展
自揭牌起,光阴荏苒。
作为“中国南方绿宝石”,而今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先后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园内新品种陆续通过国家林草原局新品种审定,各类植物理论机制研究成果接二连三被刷新……
去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种植物超过11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8种。我国总共有大约3.7万种高等植物,其中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收集了超过1.7万种(含种以下单元),居全球前列;另外,500种左右的广东特有的植物,也收集了相当一部分。
2023年3月22日,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广州举办,来自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的代表都参加了现场会议。作为本次学术年会的承办单位,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体现了其在中国植物园体系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展示了广州对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支持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除了紧抓科研工作之外,华南国家植物园也一直把科普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1959年开始科普工作以来,依托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植物园里建立了科普平台和科普课程体系,创新了科普方法,探索了科研和科普系统发展的模式。
2023年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吸引了约11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是同期游客数量的“历年之最”;2023年“五一”期间,游客入园人数105932人次,同比增长47%。在不少广州市民和游客心目中,这里已经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地标”,他们纷纷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家庭出游首选,在园区内能看到万千植物世界,是非常难得且令人兴奋的事。
不远的将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及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同时,也将建设自然教育馆、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迎来科研和科普工作更高层次的发展和蜕变。
志愿者屈长合与亲子家庭共同参与科普课程。
创新!
“夜幕下的精灵”保持两项全国纪录
“萤海漫游”“走进菌类世界”“解锁植物王国”“探秘荒岛”……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工作主要依托广州园区开展活动,无论是科普课堂、公益课程、科普夏令营还是剧本课堂,科普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据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介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展示区)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其中,温室群景区被誉为“世界植物奇观”,龙洞琪林是美轮美奂的经典园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广州第一村”是广州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园区享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2019年被行业评为中国最佳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后,成立了由2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以科学把关的方式来打造国际一流的植物园。“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在园景园貌上进一步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告诉记者,植物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要将岭南文化充分融合进来,将国际化知识、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国家特色。
拥有景观得天独厚和极具历史感的园区,自然少不了创新的科普传播形式。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教育充分利用植物专类园区和历史文化传承,讲述科学故事,注重科学与自然体验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吃完端午的粽子,孩子们就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与黑夜里的小精灵来一场约会;虽然萤火虫季已近尾声,一闪一闪的明灭的萤光仍然吸引大小朋友前来“探秘”。之所以成为“流量担当”,是大自然的魅力使然,也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实力造就。记者了解到,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教育课程“夜幕下的精灵”至今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最早开展常态化科普性夜观活动的单位,植物园系统开展科普性夜观活动持续最久的单位。
王瑛表示,未来植物园的目标客群不仅是广州本地的游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接下来将继续策划景区植物和文化的融合项目以及夜间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普教育营地,以服务更多不同领域的游客和家庭。
小学员们发现的蘑菇:小果鸡土从(上)、环柄菇(左下)、毛木耳(右下)
专业!
以强大阵容打造科普“最优方案”
华南国家植物园自2022年7月11日揭牌后,成立了由2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以科学把关的方式来打造国际一流的植物园。除了优秀的科研人员队伍,该园还拥有由研学课程组、大型活动组、旅游服务组和综合保障组组成的专职科普团队,各类讲师科普的主题涵盖了植物学、生态学、昆虫学、博物学、教育学和美学多个方面。
主讲人王瑛研究员作“植物中的两面人—药食同源植物”科普报告。
华南国家植物园常规科普活动分为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生命科学教育三个梯度进行。参加过《玩在盛夏时光探秘奇趣植物》《“花”样爱陶艺课》《寻常阡陌草药香》等科普课程的亲子家庭一定都认识欧阳海雁,她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其中一位自然教育课程导师。身为广州市十佳科普讲解员的她,有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讲解经验,多次参加业内工作坊学习,耐心细致,幽默风趣,爱好自然手工制作,善于绘本分享、游戏引导。
充满活力的欧阳海雁擅长使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植物知识传达给孩子们。和园内其他科普工作者一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我相信,只有当孩子们真正了解和热爱自然,才能更好地建立生态世界观,更好地尊重生命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在展教设计上,华南国家植物园有丰富的科普课程、活动及展览。有专业导师团队,也有阵容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屈长合是一位教务员,同时也是华南国家植物园680名志愿者之一。在过去的2021年和2022年,她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服务时长年均都有120个小时左右。
“整体来说,我觉得植物园的活动已经非常成熟。”屈长合告诉记者,自去年7月植物园升级后,课程和活动有更多新的思路,比如“植物之最打卡活动”,通过引导让游客在园内不同地方看不同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展”,让大小观众们大开眼界;“煮植物提取染料染布”活动,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植物价值。
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等;今年5月,获评为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和中国科协的科学家精神基地。
小学员们在科普活动中对药食同源植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走进菌类世界——华南常见蘑菇识别”科普讲座,大家兴致盎然地给大型真菌分门别类,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细致观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李碧秋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