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竞争的图谱中,一支“生力军”正异军突起——新型研发机构。


(资料图片)

凭借“建设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特色,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拥有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连续7年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如何促进从“量变”到“质变”,用好这支“生力军”?7月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正式印发。7月6日,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作进一步政策解读。

《意见》作为指导性文件,聚焦围绕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金融赋能“五大功能”,着力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先来划会议亮点——

广州产投集团设立50亿元“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

《意见》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利用自有资金发起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等科创基金

鼓励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

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可以货币出资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

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收益分配权,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者备案……

《意见》23条措施中,蕴含了几条思路:目标导向,明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定位;问题导向,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运营管理机制等关键问题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局思维,以金融赋能、共建机构机制撬动社会力量,共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共同推动广州从科研资源大市迈向科技创新强市。

明晰定位根本: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支撑战略产业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儿?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总结了两个特点:“三无”,没有编制、没有事业经费、也没有级别;“四不像”,不像企业、不像大学、不像事业单位、不像传统研究所。“这也更强调新型研发机构要更面向市场。”《意见》进一步明晰了广州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特色和角色定位:

从目标上,《意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须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续发展。

从机制上,《意见》提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撑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业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技术供给能力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广州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在会上强调。

围绕科技创新战略任务需求,结合地方重点产业布局,广州近年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经费5.47亿元,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累计已形成国家标准172项,逐步在空天科技、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带动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例如,围绕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完成了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了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软件2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掌握了41项核心技术和231项关键技术。

促进成果转化:70%以上股份可作奖励,研制设备或入国家、省、市目录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正是国家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进而解决传统科研机构转化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原因。”李江直言。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科研部部长朱文彬认为,要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性,形成以产业化和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让科研人员“内有驱力”,成果转化“外有助力”

在增强“内驱力”方面,《意见》直面收入分配制度这一问题关键,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积极输出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5%以上可以奖励给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

同时,明确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期结束后,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原则上实行市场化运行;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收益分配权,可以自主决定成果的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

在增强“外助力”方面,《意见》以多项措施帮助新型研发机构“找客源”“上货架”。包括,推动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供需有效对接、加强联动。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研制设备进入国家、省、市三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且实现销售的装备产品纳入用于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的资金项目库。

据悉,2022年,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性收入达19.79亿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14.76亿元,技术开发收入4.79亿元;服务企业5438家,有效支撑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凝聚产业生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从引企落户到自主孵化

在广州南沙,一个个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崛起。

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陈国庆会上介绍,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南沙打造了广东医谷国家孵化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培育和孵化30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形成“研、产、医、康”精准医学产业生态圈。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引进后,带动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户南沙区,推动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南沙区商业航天基本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产业格局。

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和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特色?广州提出了从“生态聚集”到“自主孵化”的思路,将孵化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的重要形式。

《意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利用自有物业、闲置楼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鼓励通过科技成果作价、资金投入等方式参股孵化企业;鼓励加强与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合作,推动创办或引进孵化的企业落户广州。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作价入股、建设孵化载体等方式开展企业孵化已初见成效,技术作价入股35家企业,其中2022年技术作价入股13家企业;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2022年新创办企业88家。

推动金融赋能:构建多元化“输血”机制,50亿元专项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新型研发机构多数都是无事业经费的科研单位,对于较大投入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机构是偏保守和谨慎的。”于广平直言目前困境。实际上,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还是市场化阶段,科技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都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推动社会资本投资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和项目?广州产投集团副总经理姚朴介绍,今年2月,广州产投集团牵头成立了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服务广州科技创新战略。特别设立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专项基金最高出资比例可达50%,重点投向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意见》也将金融赋能作为关键一环,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利用自有资金发起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投资等科创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型研发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申报设立科技创新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项目。

在运营管理机制上,《意见》提出,试点实施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其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可以货币出资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盈余的国有资产增值部分可按不低于50%的比例留归运营公司。

“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优质科研成果,科创基金将其扶上马,送一程,这个起步助力作用将会非常巨大。我们与广州产投已经进行多次沟通交流,也期待像广州产投这样的科创基金设立,能够让金融赋能科技,让科研成果加速落地产业化进程。”于广平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