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访了解到,身处广州的全国首个心智障碍青少年中技高技职业技能培训班(下文简称“心职教”),已于六月中旬举办了今年的首场公众开放日。开放日当天,不少心智障碍者及其家长、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以及助残工作者前往心职教所在的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探寻针对心智障碍者校园职业教育的真实面貌。如何才能推动心智障碍者校园职业教育产生实效?
课堂场景
挑战:他们和社会之间,缺了一个过渡期
(资料图)
对于大多数中学学生而言,6月是一个充满记忆的月份,衔接人生的过去和将来,进一步的深造也将帮助自己找到个人的价值和定位。但很少人知道,对心智障碍人士而言,探寻价值和定位同样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然而,当人生迈向即将成年的节点,当大多数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时,心智障碍者往往是从校园回到家庭,或者走向服务机构。越来越多人发现,心智障碍者在走出校园之后,和社会之间还隔着一段“空白期”,需要继续训练。
一项2019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州16岁及以上持证心智障碍人士为24131人,正式就业为4%。然而,如何推动部分有意向且有能力发展空间的心智障碍者走向就业之路,越发成为社会思考的重要课题。心职教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心智障碍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或中职教育后,因心智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匹配,缺乏职业培训,较难达到社会行业要求造成难以就业的现状。
课堂场景
能否独立出行?社交能否把握度?遇到问题会不会问人?自己真的产生工作的意识和动机了吗?情绪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有吗?工作的技能能否自行掌握?实际上,这些问题问的并不是那些宏大的概念,也不是大家口头说的——“我孩子很乖,只需要更多爱心和包容”,而是每一个细节上进一步的能力提升。2020年9月,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与广州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共同打造,获广东省三棵柚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心职教应运而生,“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发现细节问题,需要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推动多方面能力提升。”
改变:你以为放在学校就能等来改变?
记者走访了解到,心职教于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授课,在课程设计上将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希望以社会组织链接校社企多方,打开心青年职业技能教育突破口,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习通道,具有全日制、小班教学、弹性学分制、个别化教育以及实际工作岗位技能教育等特点,每名学生的培养周期视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研修的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此外,学生还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际岗位实训。
运动场景
截至目前,心职教已办至第三届,学员人数已增加至40名。第一届学生中,已有6名学生在不久前毕业,目前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实习训练,并以获得该岗位的劳动合同为目标,“目前企业的反馈很好,大家都很看好他们能签署正式合同。”上述负责人表示,其中,毕业学生之一宾昕宇备受用人单位的认可。“考究的还是正向价值。”用工方透露,“昕宇能掌握工作规律后,自己动起来,我们都觉得很帮忙,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看到学生的变化很大,但很多人以为,是学校发挥作用了,实际上不是的,学校只是促成变化的一环,但这个变化需要多个环节拼起来,才有可能。”一位助残工作者表示,实际上,宾昕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轻度脑性麻痹者,体型偏胖、体能较差,曾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学不会,后来不但进了心职教,同时参加了心友会每周组织的篮球训练营,和伙伴们训练、竞赛,现在篮球场上,整个人都精神了。
宾昕宇(左)和老师
上述助残工作者说:“融合,不能仅仅发生在家里、学校里,这对于社会融入作用甚微,相反,应该是不同场景的融合共同发力,推动一个孩子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融合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动员心职教的学生都参加我们组织的各项融合活动和训练,包括实习、运动等等。”该助残工作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形成共识。
目前,广东省“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提出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广“心职教”等项目,开展智力残疾人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心职教项目负责人看来,“职业教育-社会支持-实际情境培训-赋能企业开发岗位-心智障碍青年真实就业”的全过程支持就业网络正从无到有搭建起来,目前也看到了回应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