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近日联合科考小组赴广东省怀集县和封开县,开展3种广东特有珍稀报春苣苔属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野外回归,并进行野外考察引种。
野外回归报春苣苔283株
(资料图片)
据悉,本次联合科考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率倪静波、李梦灵、董书鹏,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张继方等人组成。华南国家植物园长期致力植物野外调查、迁地保护和引种回归,并系统性开展了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迁地保育与资源开发利用,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记者了解到,此次野外回归工作是继2007年极危物种报春苣苔成功实现野外回归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报春苣苔属植物迁地保育和引种回归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
此外,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下,科考小组还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合柱金莲木野外种群的分布、数量、密度、生境及幼苗更新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详细记录,为进一步开展就地和迁地保护及野外种群复壮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方面表示,未来,研究人员将对本次回归的3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进行持续定点监测,以期探究苗龄及环境因子对其野外回归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喀斯特洞穴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回归提供参考。
科考小组成员“护送”报春苣苔属植物野外回归
合柱金莲木野外种群调查
建立高效组培再生体系,拯救“发现即灭绝”
记者了解到,经过10多年迁地保育研究,华南国家植物园建立了报春苣苔属植物的组培繁殖技术体系。近日,是首次将283株人工培育的3种广东特有报春苣苔重新回归到其原生境,并进行了异地种植,成功实现其从“野外引种—苗圃栽培—人工群落—野外回归”的整合保护研究。
怀集报春苣苔:
怀集报春苣苔于2011年在广东省怀集县一个孤立喀斯特小石灰山洞穴内发现,其生长环境极为特殊,仅生长在洞穴石壁上,洞穴中光照弱、石壁土层浅薄而潮湿,当时怀集报春苣苔的野外种群个体数约有200株,该种于2013年正式命名发表。怀集报春苣苔株型紧凑,叶形优美,叶面有银色斑纹,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独特耐荫性,适合室内盆栽观赏。其生境独特,是典型的喀斯特洞穴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几年调查监测发现,怀集报春苣苔种群个体数量越来越少,2023年6月调查时发现仅在石壁下面残存3株,已处于灭绝状态。为恢复其野外种群个体数量,研究人员以其幼嫩叶片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其高效组培再生体系,培育了一批优质种苗,为该物种的野外回归和种群恢复提供了资源保障。
此次野外回归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将156株人工繁殖的怀集报春苣苔种苗重新种植到其原生境,并选择适宜环境条件对其进行了异地试种。
人工栽培繁殖的怀集报春苣苔
红花报春苣苔:
红花报春苣苔仅分布于广东省清远市,生长在一个小的喀斯特洞穴石壁上,2012年发现时约有15株,被评估为极危(CR)物种。
由于其原生洞穴的人为开发利用,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其所有野生个体已经全部消亡,周围适生生境都未找到该物种的任何个体,是一个典型的发现即灭绝的物种。幸运的是,引种保育团队已通过叶片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建立了该物种的人工繁殖体系,使该物种得以保存下来。
此次植物野外回归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将72株人工繁殖的红花报春苣苔种苗回归野外种植。
红花报春苣苔野外回归
封开报春苣苔:
封开报春苣苔于2011年在广东省封开县发现,生于石灰岩洞穴入口石壁上,2015年命名发表。
封开报春苣苔株型紧凑,花朵大、花多而密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极具园艺开发前景和育种潜力。
封开报春苣苔野外回归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宁祖林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