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分会场暨增城区非遗月在增城区城市馆启动。
(相关资料图)
启动仪式当日,“彩韵生辉”全国非遗作品增城展在增城区城市馆举办,展览展示了多个省(市、自治区)约300多件非遗作品,将文化之美、非遗之韵和工匠精神汇集一堂,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盛宴。
非遗“跃动”,以形式创新带来视听文化盛宴
流行音乐是非遗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启动仪式上广受好评的歌曲节目《如何为何》,其重要的灵感来源便是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作为增城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她救人济世的博大胸怀和美丽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与善的向往。“美丽惠泽着世人,编写传世的乐韵……”创作成流行音乐后,《如何为何》口口传唱,使得何仙姑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增城区不断推动非遗的视听化、影像化转化,2022年以广州榄雕、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畲族拜祖公图、舞火狗和广东汉乐等为主要内容,摄制了8集非遗数字纪录片。本次展览设置了播放区域,循环播放增城非遗数字纪录片,以非遗数字展示、可视化呈现,丰富观众参展的体验感。
在非遗展厅现场,表演者还现场演唱粤剧、表演二人台、弹奏古琴等,一个个动起来的“非遗”,让展览充满了乐趣与活力,通过非遗项目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让非遗更加紧密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和而不同,以文化融合展现祖国文化之美
本次“彩韵生辉”全国非遗作品增城展展示了广东、广西、云南、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新疆等多地的300多件作品。同一类型作品集中展示,既能展现非遗项目的发展硕果累累,又能体现南北文化的差异之美。同为雕刻,南方和北方的使用工具、材料、技法会有所差异;同为刺绣,图案描绘的风土人情存在地域差异;同为传统音乐,北方的粗犷豁达与南方的婉转细腻带来不同的听觉享受……这些同与不同,碰撞与融合,统一于展览之中又分外和谐,仿佛置身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了这个展览,感觉自己对祖国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像满绣、皮雕、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之前只听说过,就是没见过。这次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么多件作品,感到很惊喜,真是大饱眼福。”市民黄女士说。展出300余件非遗精品佳作,大部分为千里迢迢运送而来,与广彩、粤剧等具有广东地域代表性非遗项目一道,形成了本次展示展演的全国非遗作品。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展览搭建起非遗交流互鉴新平台,也是增城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缩影。
类型多样,在千年古县展示非遗成果之丰
本次展览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多个非遗类别,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300多件展品展示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多角度呈现丰富的非遗保护发展成果。
作为被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已有1800年的历史,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千年古县。在深厚历史底蕴的滋养下,增城不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21年,建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2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了非遗保护工作机制,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挖掘,增城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量排名全市前列。
“架桥”赋能,以国潮文创呈现增城文化魅力
榄雕文创雕塑、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舞貔貅、畲族拜祖公图、舞渔灯等非遗项目的文创作品,展现了增城非遗活化利用成果,观众在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增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本次展览的文创作品,主要以增城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有平面设计类、新媒体设计类、产品设计类等种类,吸引了传承人、学生、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参与,有新创作,也有历年优秀作品。近年来,增城区不断推动非遗与文创融合,多次举办非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以文创的形式,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推动非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据悉,增城区以“荔”为媒,打造“挂绿之夏”2023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陆续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铁人三项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广州荔湖音乐节、岭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品展、“放怀岭南 情系增城”名家经典作品朗诵会、龙三格斗环球拳王广州邀请赛等活动。
接下来,增城区文广旅体局还将相继开展非遗学术沙龙,全国百项非遗进荔枝果园、进商圈、进景区等活动,推动增城区非遗月活动与“挂绿之夏”2023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融合开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静 通讯员:王涵洋、黎瑞莹、林瑶、苏晓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