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IFAR)公布了2023年度CIFAR全球学者奖(CIFAR Azrieli Global Scholars)获奖名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林莽,成为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3位获奖者之一。出生于1985年的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州仔”,也是中国大陆目前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学者。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术新星,并为获奖者创造跨学科合作机会、提供领导能力及沟通技巧培训,从而帮助他们在未来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引领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习惯“不务正业”,坚持跨学科研究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CIFAR全球学者奖申请者入选比例约为6%,今年全球共有16名学者入选。他为何能脱颖而出?“在我的十几年研究生涯里面,我一直对很多研究领域好奇,也一直在摸索全新的领域,可能这是CIFAR选中我的原因。”林莽说。
林莽于2008年和2013年从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分别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他坦言,本科毕业前自己没想过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期间,在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研究大气化学,这让他重拾中学时期对化学的兴趣,也让他体会到科研的乐趣。
林莽笑说,自己从小就“不务正业”,“在中大读书和工作的时候喜欢看一些跟自己研究不相关的东西。”2018年,林莽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而跨学科研究是该化学系的传统,在读博士的四年半期间,自己慢慢养成了跨学科研究的习惯。
2018年,林莽(左)和导师马克·西门斯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实验室
2018年至2019年,林莽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他在日本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东京工业大学物质理工学院和地球生命研究所的教授,“当时的地球生命研究所集结了全球的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球和行星科学家、计算科学家甚至哲学家,希望解决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科跨度极大,我在这里进一步看到了跨学科研究可以如何进行”,林莽说。
回国以后,林莽入职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选择广州地化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里的研究领域众多,几乎覆盖了地球、海洋、环境、大气以及行星科学的所有领域,可以给予我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科研环境,这是其他高校单一学院难以做到的。”林莽说。
寻找“同位素DNA”,了解太阳系演进史
“奖项是很大的荣誉,意味着国际学术界对我已有工作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林莽谈到,“另外这也是一个机会。CIFAR会为获奖者创造跨学科合作机会,以及提供领导能力及沟通技巧培训,希望我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进步。”
获得CIFAR全球学者奖后,他将获得10万加元的科研经费,在未来两年参与CIFAR的“Earth 4D: Subsurface Science & Exploration”项目。该项目旨在整合地质学、化学、行星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人才,共同研究地球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以拓宽人类对行星演化的认识和寻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林莽主要从事多硫多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包括7篇PNAS。在采访中,他也尝试“科普”这项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自然界里面,几乎每个元素都有“兄弟姐妹”。以人类生存必需的氧元素为例,大部分氧的原子质量都是16,但有很小一个部分的氧原子质量是18,这些不同质量的氧,化学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被称为同位素,或者简单称为“轻氧”或“重氧”。
自然界里面每一种物质的“重氧”含量大致相同,但又有极度细微的差异,就像人类的指纹或DNA。人们可以通过DNA寻找犯人或做亲子鉴定,同样,也可以通过自然物质中的“同位素DNA”了解它们的过去。
林莽介绍,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这些“同位素DNA”是如何产生的,开发新的技术识别这些“同位素DNA”,最终通过收集和分析不同的自然样品,例如太阳系中最古老的石头和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了解太阳系、地球和生命在过去四十五亿年的演化历史。
奖项也看重“软实力”,需懂沟通、会科普、能领导
获奖之后,有什么计划?林莽表示,他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国际同行紧密合作,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未知的自然世界。同时,通过学习,努力提升沟通表达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科普技巧这些“软实力”。
实际上,该奖项的申报也是一个锻炼青年科学家“软实力”的过程。林莽介绍,奖项评审有两轮。首先需要自己提交申请材料,并由两名科学家提交推荐信。申请人必须是刚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取得教职开始独立研究生涯的科学家,在入职后五年内均可申请。在第一轮评审中,评委会根据申请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对CIFAR研究项目的潜在贡献以及未来的领导潜力作综合评估,选出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
第二轮评审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候选人需要自己录制一个五分钟的短视频,在没有任何特效或幻灯片的帮助下,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最新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单人面试,候选人需要回答评委一些比较宽泛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与所有候选人一同参与一个小组活动,在一个半小时内针对一个或数个世界性难题策划一个跨学科科研项目,最终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介绍演讲。评委会综合评估申请人在第二轮评审中展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对其他领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向、潜在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入选名单。
据悉,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IFAR)成立于1982年,是一所独立的科研机构,通过开展跨学科合作科研的独特方式,吸引和资助世界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以激发他们的创见,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全球性问题。自成立以来,超过30个国家的千余名研究人员以项目主任、顾问、全球学者等身份参与了CIFAR的科研合作项目,其中包括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