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护圈?城市旧楼加装电梯难题怎么解?怎样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市域社会治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去年9月起,广州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市域社会治理组、广州市委政法委举办“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大赛(2020—2022年)”,经媒体巡展、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 10个参赛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广州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5月19日,广州市召开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成果交流会,会上揭晓了“2020-2022年度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和13个“优秀创新项目”名单,充分展示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践创新成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2022年度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1、“352”工作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护圈
(白云区委政法委、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
城中村“352”工作法是白云区委政法委和区公安分局联合推进的筑牢城中村安全防护圈创新举措。近年来,白云区立足“当下治”和“长久立”,准确把握城中村治理短板和难点,聚焦夯实基础、强力打击、推进整治、优化管理,创新推出城中村“352”工作法,筑牢城中村安全防护圈。“3”即每一栋楼配备一名楼栋长、一个全区统一管理的电子门禁、一支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的联网视频,科技+人力双核守护楼栋安全;“5”即立足“路口、村口、巷口、档 口、门口”,织密城中村视频天网,助力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社会治理工作;“2”即围院式管理+群防共治力量,加强智能闸口建设和治安联防队伍、“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建设。2022年,白云区48个城中村接报盗窃类警情同比下降10%。通过治理,白云区城中村平安建设基础有效夯实、社会治安环境向好发展、服务管理水平切实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实现宜居宜业的幸福村社美丽嬗变。
2、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群众满意、多功能社会治理共同体
(黄埔区委政法委)
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生动实践。2021年6月,黄埔区在全省建成首个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统筹信访、公安、检察、法院等12个职能部门入驻,真正实现群众来访“只进一扇门”、解决问题“最多跑一地”,被确定为2022年广州市特色综治中心试点。引入情报信息研判指挥中心系统、“粤平安”等平台,实现精细化治理、精准指挥调度的能力。中心成立以来接待服务群众66700人次,日均177人次,受理案件25917宗,日均69宗。充分发挥基层工作者“品牌效应”,积极打造品牌调解室,接待来访群众1106人,受理案件343件,成功调处案件338件,挽回经济损失共1885万元,形成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3、创新旧楼加装电梯法治保障体系
(广州市司法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旧楼加装电梯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据不完全统计,广州需加装电梯老楼至少5万栋,旧楼加装电梯需求越发迫切。近年来,广州市从制度建设、人民调解、行政复议、法治宣传等方面着手,为旧楼加装电梯“落地难”开出“法治良方”,以民生“小切口”推动实现了社会“大治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规划审批14119台,惠及逾百万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做经验交流发言。
4、打造全市首家来穗服务区级示范中心
(天河区委政法委、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
天河区来穗人员服务示范中心是全市首家集来穗业务和融合服务于一体的区级中心,自2021年11月建成启用以来,强化党建引领,紧扣“公共服务”“就业创业”“标准化管理”“融合关爱”“共建共治共享”5大任务,依托“微心愿”“微项目”的发起认领,引流自上而下党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为来穗人员整合和精准配置多元化公共服务,并深度挖掘调动来穗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潜能,培育“同地、同业、同志、同趣”来穗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推进小规模、渐进式的“微自治”,探索推进社区问题“微治理”,解决来穗热点难点问题,以小切口介入带动大变化,不断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5、“129”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
(从化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
聚焦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2019年以来,广州市从化区通过围绕党建引领“一个核心”,搭建区、村居“两级平台”和创新实施“九步培育”的“129”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引导辖区社会组织围绕乡村所需制定服务计划,由孵化平台帮助社会组织查漏补缺、固本培优、提升专业能力,发挥组织自身优势挖掘乡村价值,通过公益创投项目等方式做实民生实事,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自治。先后打造了良口镇碧水新村、江埔街凤二村、鳌头镇帝田村等一批乡村治理试点项目,全面优化提升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效能,共同营造乡村治理共治共建共享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从化区特色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之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6、狠抓“两个中心”信息化建设 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聚力赋能
(花都区委政法委)
近年来,花都区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成效取得明显提升,但还不同程度存在多平台并存、多系统运行、功能作用趋同的情况,以及基层镇街、村居与区直机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梗阻、通联不畅、出口杂乱、指挥混乱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资源、发挥更大工作效能,花都区将区“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区应急指挥中心与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区综治中心并牌运行,采取信息化联动模式,分析研判、协调联动、妥善处置日常社会治理事件和应急状态事件,全面推动构建以“两个中心”为枢纽,以10个镇街为主导、23个成员单位为主力、1401个综合网格为细胞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7、构建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三级体系
(增城区委政法委、区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
为应对新形势下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增城区于2020年10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统筹推进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逐步建成风险隐患“一站收集、集中研判、分级分类、联合化解、动态督办、规律总结”的全流程闭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建设镇(街)社会风险研控指挥中心,构建起区、镇(街)、村(社)协调联动的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三级体系,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水平。两级中心实体化运作以来,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区矛盾纠纷总量和月均值均同比大幅下降,打造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增城经验”。
8、“智慧+”创新推动建设领域实名制与工人工资分账管理工作
(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建设领域实名制与工人工资分账平台化管理工作是由市委政法委统筹,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交通、水务、林业园林、人社等多部门,联动推进的数字化防欠治欠工程。市住建局着力从源头防范化解建设领域劳资纠纷,以实名制和工人工资分账管理这根“基础桩”为着力点,创新搭建广州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信息平台,强化预警警示“一线通”模式,将清理拖欠工作由事后的协调解决变为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处置,实现从签订合同到退场登记、分账管理从总包专户到工人工资卡的全流程实时监控,有效促进建筑工人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贴心“管家”,不断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发展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平台上线至今,全市实名登记建筑工人314.23万人,通过平台发放工人工资总金额近千亿元。
9、党建引领创新培育信访“家文化”
(广州市信访局)
在全市信访系统不断培育逐渐养成信访“家文化”,是贯彻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推进广州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2022年以来,市信访局会同市直各部门、11个区共同围绕创建彰显家国情怀、广府文化的“家人、家事、家书、家访、家常话”广州信访“家文化”,坚持以更新信访工作理念为重点,以推进“羊城信访为家解忧”系列活动为抓手,以优化人民来访接待环境为窗口,全力以赴回应群众所思所盼,千方百计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和创新打造新时代广州版“枫桥经验”,取得良好成效。通过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培育信访“家文化”,提高了对信访工作特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的能力、提高了广大信访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推动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10、益路穗行,绘就生态新画卷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广州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绘就“蓝天白云常作客,碧水净土入画来”的美好生活画卷。2020年至2022年,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1500件,11个案例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全市检察机关坚持聚焦监督重点,持续抓实河涌整治、守护海洋、耕地保护等监督工作,助力打好检察蓝保护生态绿“主动仗”;坚持深化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公益诉讼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联签“河湖林长+检察长”等机制,织好生态检察工作机制“守护网”;坚持推动多方共赢,创新设立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增殖放流和补种复绿等活动,建好多元化恢复性司法“新格局”。多项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创,工作经验得到最高检、省检察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推广,形成环境公益诉讼“广州模式”,为广州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精准有力检察服务保障。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 章程 通讯员:广正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 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