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非机动车出行需求逐步增长,如何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备受关注。2022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广州慢行空间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项目团队目前已完成了慢行空间品质提升方案,方案结合广州市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8类特色慢行片区,营造独具广州特色的慢行空间,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资料图)

优化意向图

优化过街天桥

创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

为优化慢行系统,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中满足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本次研究提出以下三项对策:

1、体现差异。空间上,广州中心城区内道路普遍较窄,应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构建慢行微循环网络,外围地区道路应设尽设非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功能上,应结合慢行交通服务通勤、通学、文旅、休闲等不同功能的特点,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性与生活性等不同功能,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

2、统筹融合。充分发掘道路红线外的空间,拓展慢行通行空间。根据道路红线内的慢行道侧重交通功能,道路红线外的慢行道侧重休闲功能的特点,强化统筹联动,打造城市慢行道、绿道、碧道等多道融合的慢行系统。

3、彰显特色。以片带面,将慢行空间与城市更新与改造相结合,打造特色慢行系统,通过打造慢行示范区带动全市慢行系统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究根据道路空间条件及交通特征,创新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针对现状已在人行道上设置非机动车道的情况,研究建议在充分分析既有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压缩既有机动车道宽度或者数量增设机非共面的非机动车道,供电动自行车通行,原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道作为自行车通道仅供车速较低的自行车通行,实现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物理分隔。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5米或以上时,可满足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同时通行。

通学路改造前

通学路改造后(优化意向图)

示范: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方案结合广州市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关注不同地区的主导特征,提出特色的道路及慢行空间分配方法,对不同类型、功能、特点的慢行空间进行统筹融合,打造特色慢行片区,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具体选取地铁站、学校、医院、红色历史印记区、桥下空间等不同类型区域,编制了地铁站周边片区、儿童友好示范区、健康无碍慢行示范区、文商旅慢行示范区、红色漫游路径、桥下空间活化、红线内外融合示范区、多道融合慢行示范区等8类示范区,营造独具广州特色的慢行空间。

优化前:街面铺装差且不统一,人行道有高差

优化后:街面统一铺装,消除高差(优化意向图)

▲地铁站周边慢行示范区:结合中心区和外围区不同的轨道交通覆盖条件以及道路空间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改善策略。中心城区以完善地铁步行接驳为主导,充分发掘和提升街巷空间,改善步行出行环境。优先保障连通地铁站的非机动车道网络的恢复。外围区重点保障地铁接驳非机动车通道的连续,尽可能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中心区以及外围区通过优化路口等待空间和路口过街通道与信号,完善地铁接驳慢行路径。做好地铁出入口周边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停放场地的地面标线以及指引标志设计,保障地铁乘客进出站的出行秩序,避免人流、非机动车流相互交织,改善地铁站口交通环境。

▲儿童友好的慢行示范区:重点针对儿童跑跳、玩耍、喜欢聚集、探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以及家长接送、等候等交流、停驻的需求,从打造有趣的街道空间、规划连续的慢行路径,增加宽敞的交通设施三个方面提升慢行出行与慢行空间品质。具体通过在通学路径上增加彩色铺装、图案等为学生提供趣味上学路;在路口增加儿童过街提示标志牌、警示灯、限速牌、彩色斑马线等保障儿童过街安全;通过挖掘学校周边用地潜力、错时设置道路临时停车区域、接送区域等满足接送的需求。多措并举打造“安全、童趣、宽敞”的儿童友好慢行示范区。

▲健康无碍慢行示范区:充分考虑病人、老年人等群体出行速度较慢、反应不及时等特点,通过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设施、抹平路口高差;在天桥加装垂直电梯、手扶梯,增加连通地铁站与医院的风雨连廊等措施,从细微处实现友好无碍出行。

▲文商旅慢行示范区:通过凸显岭南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标识系统等方式,构建串联历史文旅资源以及购物、餐饮、地铁站等节点的慢行游径。

▲红色历史文旅慢行示范区:通过红色要素选取、慢行道设置、导入本地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的标识系统等方式,营造串联各红色文旅资源的慢行游径,增强慢行空间的红色历史文化体验感。

▲桥下空间慢行道示范区:通过对桥下空间进行挖潜并加以利用,禁止停车和禁止搭建占用,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通过拓宽慢行空间,增设慢行服务设施,适当植入地方元素,提升景观、桥底空间亮化、营造活力场景等措施,盘活桥下空间,提升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片区“多道合一”示范研究:选取示范片区,对慢行道、绿道、休闲健身步道等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慢行空间进行“合一”规划,打破权属界线、空间和体制机制壁垒,形成完整、连续的慢行空间,打造“多链成网”的“多道合一”格局。

路内外慢行空间融合示范区:从“完整街道”的角度,对道路红线内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空间与道路红线外的建筑退距、路侧绿带等空间进行功能融合规划,将慢行交通设施、城市家具、城市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布局,推动路内路外慢行空间融合使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 杜娟 通讯员 :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 赵小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