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精选

这是广州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一档荐读栏目,

每周日更新,

带你尽览过去一周精彩。

过去一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广州本轮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州迎来了“摘星”的日子,昔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这是我们熟悉的广州。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大白、大蓝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

小学幼儿园复课在即,这颗“速校救心丸”值得拥有。

广州疫情受控,五一将至,能不能出游,需要注意些什么;

广州是一座有温情的“慈善之城”,历史可追溯上千年,有段古来听听~

=“摘星”记=

广州,手可摘星,成!

随着广州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4月22日,白云区三区域降为低风险,广州全市均为低风险地区,摘“星”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摘星之后,堂食也回来了!烟火气,是这座城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

在街头巷尾,各大食肆开门纳客。清晨的茶楼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茶烟袅袅,粤点飘香;楼下云吞面档里,吸溜吸溜的吃面声再次响起;火锅店内重新升起腾腾锅气,叫人大老远都能闻到锅底的香气;奶茶店中,年轻人的嬉笑声此起彼伏......一日间,“食在广州”重焕活力,那些属于广州的烟火记忆,写就这座城的日与夜。详情>>>

摘星的时候,他们有话说!

在“C位”的,当然是父母!

自4月25日起(下周一),除封控区、管控区外,白云区中学阶段学校有序恢复线下教学,全市小学有序恢复线下教学,幼儿园幼儿正常入园;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恢复线下教学,托管机构有序恢复服务。

学生告别网课模式、陆续返校,这是广州家长最渴望的“速校救心丸”

摘星的背后,有他们!

就在全市市民欢呼“摘星”,学生家长们庆祝复课、终于可以把孩子送回学校的时候,有一群人仍然在坚守。

集结了近1000人的广州市白云区流调作业中心(下简称“流调中心”),有下一群仍在坚守的“摘星”人,听听他们的故事。详情>>>

还有他们。

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社区医生、志愿者、下沉党员成为保障管控区内居民生活和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细致入微的服务,凝聚着温暖人心的力量,给予这里家家户户“淡定”生活的底气。详情>>>

穿着防护服给你做核酸的人,也许是这段时间,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们和大家更多的只是一眼之缘,但都有同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详情>>>

摘星之后,咋样

五一长假前,广州成功摘星!这意味着广州市实现全市无中高风险地区,至此,广东省没有中高风险地区,全域低风险。广东可恢复跨省旅游吗?“五一”假期能正常出游吗?详情>>>

=读懂广州=

重情重义广州人,善涌广府开先河

广州就是这样一座有温情的“慈善之城”。广州人的善心,其实从东晋时代就有所记载,女灸学家鲍姑就在今应元路三元宫内熬药治病,其夫婿、医药学家葛洪写就《肘后备急方》,救人无数。到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通了全国首条志愿者服务热线。

友爱在广州,总会有人停下脚步,倾听困难者的心声,予以回应。详情>>>

一千多年前广州就外商云集,要会“招商”才能当蕃长

广州除了是座温情城市,还是一座经济发达、开放的城市。

借用外商在其本国的人脉,吸引更多外商漂洋过海来做生意,以此提高官方的关税以及其他经由外贸获得的收入,近千年前的广州城,就已经这样有经济意识。详情>>>

国乐艺术家方锦龙:用创意将粤曲粤韵奏向世界

古迹需要被挖掘,艺术亦然。

自1988年被广东音乐吸引“南下”,方锦龙与广州三十多年的缘分就像珠江的水,绵绵不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方锦龙在迈向未来的同时频频回首,在不断研究中从历代广东音乐名家中汲取精华。

在他看来,不唯广东音乐,广州的文化宝藏太丰富,比如粤剧、粤曲、岭南画派等,如何传承、弘扬,都需要动脑子、想点子。详情>>>

“犀利”广州:打造世界级轨道装备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要求。自1997年6月28日,地铁1号线来到广州人的身边,至今广州地铁城轨线路(地铁+有轨电车+AMP)已从1条增长到18条,运营总里程突破了600公里。不仅如此,广州地铁集团已成功走出广州,服务国内外市场,形成从设计、制造、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完整产业链。

广州的轨交产业,正打造成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怎么做到的?详情>>>

=大国重器=

金沙江上“白鹤亮翅”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靠努力拼搏、钻研,才能拥有。

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今年7月,全部16台机组投产发电后,白鹤滩水电站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深入白鹤滩水电站,对话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该水电站设计的总工程师徐建荣,听他讲述这座创造六项世界第一的大国重器实现“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宏伟蓝图的难忘历程。详情>>>

海报制作:蒋秋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