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辛苦了。""你也是,大家都要加油。"这是自广州海珠区新港街中大蒲园区部分楼栋实施防控措施以来,社区党委书记王咏梅与社区居民最为常见的对话。王咏梅是兰州人,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在中大社区工作多年,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她熟练地掌握了粤语,与她相熟的人称她"梅姐""梅妈"。连日来,她一直坚守抗疫一线,这头做好封控、管控区人员服务保障的同时,那头还得处理好社区繁杂细碎的事。

"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容易。"工作至深夜,王咏梅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告诉自己今天很好,没有人说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收到了很多鼓励的短信,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我要好好睡一觉。"

该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最老的几栋房子建于20世纪 70 年代,住户以老人居多。新港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谢华军说,4 月 12 日小区一名密接在集中隔离期间检测出核酸阳性后,区里立即划定了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就地成立疫情防控指挥小组,下设医疗保障组、综合保障组等,"所有工作连夜完成,目的就是要跑在病毒前面,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封控区、管控区共四栋楼,住户约有 180 人。区内有很多需要重点照顾的人,有的是独居老人,有的是两老户,有的家中有婴儿,有的患有严重的基础病 …… 梅姐等社区工作者,把做好重点人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担扛在肩上。她们一行四个人,从" 70 后"到" 90 后",每人负责一栋楼,其中封控区所在楼栋的服务工作交给了最为年长的梅姐。

除每天步行上楼下楼给封控区住户运送物资外,梅姐最近又多了一个工作——陪同医护人员一道,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抗原检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梅姐上楼敲了敲一住户的房门,耐心等待一番后,老人开门了。"不用紧张,很好很好。"医护人员拿着棉签轻轻地伸进老人的鼻腔,梅姐则在一旁安慰,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结束工作,她摘下帽子、护目镜和手套,脱下防护服,小心地用消毒液搓了搓双手,走出封控区时已是满头大汗,里面的衣服也湿透了。也许是闷得太厉害,她赶忙摘下口罩,拧开矿泉水瓶盖,咕咚咕咚地喝着水,顾不上旁人的目光。

太阳快落山了,夕阳斜照在高楼的玻璃窗上,又铺到大地上,一切似乎都变得很慢,很柔和。梅姐也迎来了一天中短暂而惬意的时光。晚餐时间到了,就着一盒盒饭,她与同事边吃边聊,补充体力的同时又能难得放松一下。

结束这边的工作,居委会的工作还在等着她。借着小区的路灯,爬过一段有茉莉花香淡淡飘过的楼梯,再径直走个几百米,就到了居委大楼。连日来,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委的楼始终亮着,工作人员留下来加班加点。每晚,梅姐会与同事一块,围绕群众服务工作查缺补漏,并对明天的工作做简要安排。

夜已深,梅姐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席地而坐,拨通了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的视频电话。因为疫情,母子二人很久未见,但彼此的心一直牵挂着。

"妈妈想你了。儿子你看,摘下口罩的妈妈,脸是不是有些肿了?"

"妈妈,想我了就给我打电话。累了,抓紧时间休息。加油,我是你坚强的后盾。"一声妈妈,触及到了梅姐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她的眼角泛起了泪花,"好,我们一起加油,各自安好。"

"儿子经常在小区做志愿者,更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梅姐向记者说,这段时间累是肯定的,最累的时候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人要"支棱"起来,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不用紧张,"有我们在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

来源: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 摄 黄闻禹 /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