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基本构建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兜底、能消尽消”、风险区“科学划分、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广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广州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全市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其次为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在空间上,从化、增城、黄埔、天河和花都区等北部、东部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强降雨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白云、荔湾、花都等西、北部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域,地质灾害类型以岩溶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为主;南沙、番禺等南部地区软土分布较为广泛,地质灾害类型以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为主。
在时间上,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前汛期(4~6月)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连续强降水(“龙舟水”);后汛期(7~9月)主要是强热带气旋、台风等带来的局部小流域强降雨或暴雨、特大暴雨。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376处,威胁群众9990 人,潜在经济损失40142.1万元。其中,崩塌325处、滑坡45处、泥石流2处、地面沉降3处、地面塌陷1处;威胁100人以上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无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基本摸清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本次“十四五”规划提出五大目标:
调查评价精度大幅提高。全市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全面覆盖,试点开展人口聚集或风险较大的重点镇(街)精细化调查评价,基本摸清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深化构建“三员共管”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完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升级市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增强。全面落实目前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措施,到“十四五”末,全市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率不小于 75%;及时推进新增隐患点综合治理,实现“当年隐患、当年计划,监测兜底、能消尽消”;自然斜坡风险点、削坡建房风险点、道路边坡风险点实现有效管控,灾害风险程度明显降低。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科研合作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配备应用,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高。升级完善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地质灾害防治数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综合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应急预案网络体系,深化构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实现防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地质灾害防治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