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倡议!理解、接纳并支持孤独症人士融入社会,搭建一个就学、就业、就医、出行、社区生活的无障碍社会环境。”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在这天,来自广州市番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广州市越秀区融爱之家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参与了“让爱来·让碍走”蓝色行动系列活动,一起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共同关注孤独症群体。
据悉,本次活动专门针对孤独症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倡导就学无障碍的“友爱同行·融合共长”校园宣导活动、倡导出行无障碍的公益主题公交车展示活动以及倡导孤独症群体就业和孤独症群体社区生活无障碍的科普义卖活动。本次系列活动呼吁心智障碍者家长勇敢地带着孩子共同参与,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和了解,切实唤起了公众对心智障碍群体的关注和理解,有助广州地区心智障碍群体融合环境的建设。
就学无障碍:让更多来孤独症孩子走进校园
“我们发动全区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积极开展孤独症关注日系列倡导活动,并提供配套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和宣导。”广州市番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海苑向记者介绍到,国家政策鼓励普通幼儿园及学校接纳残障儿童,但因为社会对心智障碍者认知不足,孤独症儿童上学、上好学十分艰难。
为持续推进番禺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校园融合教育氛围,番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联动关注心智障碍者的社会组织,设计制作了动漫形式的孤独症科普视频、融合小册子、倡议书等配套资料,提供给各学校分别在校内组织师生,部分家长开展孤独症关注日宣导活动,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微讲座、师生共同倡议、放飞象征支持孤独症群体的蓝色纸飞机等多种形式,倡导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及理解孤独症群体。全体师生都非常积极参加,通过本次系列活动,令全体师生明白关注孤独症群体的重要性,让更多师生了解孤独症,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为他们融入校园提供支持,从而促进普特学生友爱同行,融合共长。
出行无障碍:公交车变身流动的孤独症科普馆
在4月2号当天,相信不少市民朋友都会在马路上见到一台特别“亮眼”的公交车,该车是一汽巴士有限公司与广州市越秀区融爱之家特殊儿童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的公益主题公交车,车身以倡导理解和接纳孤独症为主题装饰,车内宣传屏还滚动播放孤独症动画科普视频。
“我们希望公交系统工作人员以及更多乘客,通过搭乘旅游观光1线或者看到公交车车身上的倡议,了解到什么是孤独症。”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黄明亮向记者道:“一汽巴士与融爱之家互助共建,公益主题公交车将在整个4月孤独症关注月投放运行,欢迎市民前往打卡。我们还组织了20名党员车长们参与孤独症科普讲座,由融爱之家导师就什么是孤独症以及他们在搭乘公交时可能会有的一些表现原因作了说明,并指导车长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党员车长们作为代表,发起无障碍出行的倡议,发挥党员模仿先锋作用,引领其他车长学习孤独症相关内容,为孤独症群体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来自广州市越秀区融爱之家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理事长张晓莉向记者介绍,4月2日这天,融爱之家还与一汽巴士的代表在公益主题公交车上开展车厢倡导,向乘客发出关注和接纳孤独症的倡议。在中山五路站和大东门(中山三路)站的候车亭灯箱也分别投放了关爱孤独症的公益广告。广告通过简短易懂的动漫形式加倡导主张,从市民角度切入作科普,强化意识。
就业、社区生活无障碍:让孤独症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当孤独症孩子长大,他们的职业教育、就业、社区化生活等社会支持便有可能发生悬崖式断层。助力孤独症群体不仅需要孩子自己和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热心企业、医院、学校、社区的共同助力,更需要社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张晓莉表示,融爱之家除举办校园倡导、公益主题公交车系列活动外,还将在清明假期在中华广场举办倡导科普义卖活动,活动现场将设置孤独症科普区,通过科普视频、主张文字、数字画展(特需儿童画作)、蓝色纸飞机墙向市民作孤独症科普,为孤独症人士社区生活无障碍创建支持环境。更组织心青年(心智障碍成年群体)负责部分义卖摊位,为心青年提供更实质的实习的机会,通过与更多企业志愿者接触、与市民“融合击掌”等互动,鼓励孤独症群体及其家庭勇敢地走出来,也让市民和孤独症群体通过双向接触,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市民增加了解,从而促进理解。
据了解,本次活动汇聚了多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各方力所能及,出钱出力,支持孤独症群体和家庭融入社会,部分热心企业更组织志愿者参为孤独症群体家长提供头疗舒压让家长享受片刻休闲。
“原来孤独症是先天的障碍,不是因为家教不好,我之前一直对孤独症有误解了,通过这个活动,我了解和接触到孤独症群体,让我消除了歧视和偏见,以后我在生活中,见到家长带着行为有些怪异的孩子时,我不再急着责备他是熊孩子,而是多一份宽容。”现场一位参与活动后的市民对记者说。
记者获悉,本次系列活动将在整个清明假期持续开展,希望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市民朋友们可前往指定地点参加活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贾政、苏赞、林琳 通讯员 邓建茗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