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绘画“小白”,是不是永远与艺术无缘?这36位“画龄”最长1年、最短2个月的油画初学者用一场公益油画展证明了艺术离普通人并不遥远。这场名为“惊彩”的展览,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公益培训课程“油画大课堂”历时1年培训的零基础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展。
“虽然是‘大龄小白’,我开始敢于大胆下笔,因为通过绘画,学会相信自己还有试错机会”“我50岁了,还相信一切能够从零开始、从头开始”……收获满满的学员们,在不断的尝试和学习中收获绘画技巧,也收获更多人生智慧。
各行各业的学员对艺术充满追求
2021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开设了公益培训课程“油画大课堂”,服务学员约240人次,为零基础美术爱好者打造油画课程。“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对艺术充满追求。”活动负责人董慕贤介绍,在课程中,学员学习掌握油画的基本技法,包括构图的处理、色彩的把握、色调的把控、笔触的运用和肌理的制作等,“我们最基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员认识油画工具及各种油画材料的主要特征与实用技巧,并掌握基础的油画画法。”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员们创作出不少精彩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有静物写生,有名画临摹作品,也有展现优美自然风光或艺博中庭花园美景的油画写生。作品展示了学员们对油画课程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记录了他们为提升艺术修养的成长与进步。
曾庆良是大学油画老师,他利用业余时间担任这个公益课程的教师:“在大学上课,面对的是有基础、经过考核的学生,要设定一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而在这里面对‘小白’们,我要做的是让他们有零的突破,爱上油画,敢于动手,并且保持持续的热情。” 他不给大家设定特别的目标,反倒发现学员们更能保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执着坚持。
从这个课程中,他也得到了许多收获:“这是如何从专业教学转变到普及性教学的一种尝试,是我的教学生涯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他一再强调向公众普及文体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素质
汤静儿是一名医院行政人员,去年底,二胎宝宝出生不久后,她正好想寻找平衡工作、生活和自我的方式时,就看到课程的招生消息,于是赶紧报名,并幸运地“抢”到了名额。“我学习美术的经验大概就止于初中,二十几年没拿过画笔,没想到几个月来,竟然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油画。”她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油画的创作不是一次‘定型’,可以有修补的机会,这让我体会到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还有试错的机会,有底气去探索、尝试,给得起代价。画错了,没关系,再涂一层,等下周干了,再来一次。”
另外,她也希望自己参与课程的经验能给到大女儿一些启发:“希望她以后成年了,有了家庭和子女,也会像妈妈一样,继续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享受生活里美好的事物。”
展览现场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老师黎小妮毫不避讳提起自己接近50岁的年龄。因为小时候没有学艺术的条件,当工作、家庭稳定,孩子读上大学后,4、5年前,她就开始学习中国画。听说“油画大课堂”后,她萌发了“跨界”学油画的想法:“其实人生永远可以重新开始,哪怕我现在这样的年纪,还是能再来——参加这个课程更给了我这方面的信心。”
开始课程后,她还另外报了线上素描班,花了三个月“恶补”最基础的素描知识,并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了许多素描、油画相关的知识。这几个月中,她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画画上,下班后也会在办公室画到晚上10点才回家。
展览现场
“如果光凭兴趣,我肯定不可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冲劲。” 黎小妮说,其实她心里有个信念,想学习参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不久前,她在学校推行了中国画体验课,博得同学们的喜爱,这令她更是信心满满:“等我55岁退休了,我要做一名公益的绘画老师。”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们有社会教育功能与职责,要举办更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与活动。”在董慕贤看来,更多机构和人士的参与,才能共同提高这个城市的公共艺术素质,“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更多观众更受到启发,走近博物馆和美术馆,走进艺术世界,感悟更美好的生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图、视频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