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团队近日完成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将一位年轻母亲捐献的肝脏,分别移植给一位患有肝豆状核变性、肝衰竭的母亲和一个七月大的患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男婴(俗称“小黄人”),让两人重获新生,也让三位母亲的生命“连接”了起来。
3月17日,在医院南院区行政会议室里,患儿聪聪(化名)的母亲与受益女患者王女士(化名),在出院前,激动地向医疗团队以及不知名的捐献者表达诚挚的谢意。她们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助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病患,让生命与爱传递下去。
出院前,患者家属向医疗团队赠送锦旗致谢
坚毅妈妈为救儿百折不挠
“听到孩子确诊的消息时,我不敢相信这么小的他竟然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据聪聪的母亲陈女士(化名)回忆,聪聪刚出生两个月时,出现全身发黄的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后,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也就是俗称的“小黄人”。
陈女士先带着聪聪在广州一家医院进行姑息性的葛西手术,缓解症状。术后,孩子黄疸较之前有所好转,就出院回家了。然而,出院后2个月,孩子还是逐渐出现黄疸、全身水肿的情况,且症状在不断加重。医生告知陈女士,只有肝移植手术才能救孩子的命。
得知这个消息,身边所有人,甚至家人都在劝她放弃。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家里人劝我放弃他算了。但我是他的妈妈啊!如果不救他,这辈子我都会后悔的!我也听说一些同病相怜的家长说,孩子做了肝移植,恢复得很好。”眼看心爱的宝贝腹部日渐肿胀,食欲和精神不佳,日渐消瘦,饱受折磨,陈女士决定为了儿子向命运再抗争一次。2022年2月,陈女士勇敢地独自一人带着聪聪前往天津就诊。她本想把自己的肝脏分一块捐给孩子,没想到,医生告诉她,由于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器官移植后使用的抗排斥反应药物,会让乙肝病毒随着捐肝在受者体内重新活跃,因此,聪聪只能等待肝脏供体。
幸运的是,2月下旬的一天,人在天津的陈女士接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移植团队的好消息:聪聪等到了匹配的肝源 !
陈女士为救孩子百折不挠
她立即独自带着孩子去了机场,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广州。谁知,天公不作美,由于当日受冷空气影响,广州暴雨,航班延误,陈女士独自一人带着聪聪在机场等待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搭上了航班。 聪聪入院后,医院立即启动MDT讨论,经ICU、麻醉科、儿科、影像科、心理科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讨论后确定,患儿肝功能恶化,胆红素高达463μmol/L,血液不凝,已达到肝衰竭的标准,必须尽快进行肝移植。
二孩妈妈要为孩子努力活下去
与此同时,42岁的王女士也正在焦急地等待一块宝贵的新肝来拯救自己。 “我有一儿一女。孩子们还小,没有妈妈怎么办?我不能死,我要活下去啊!”回忆起等待移植时的心急如焚,王女士泣不成声。
当时,由于肝豆状核变性、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极差,她的生命危在旦夕。深爱她的丈夫支持她想尽一切办法求得一线生机。而随着病情的恶化,能拯救她的只有肝移植这条路了。 经过讨论后,刘超副院长决定给王女士和聪聪使用同一个肝源,也就是将一个肝脏劈离成两部分,分别给两位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劈肝救两命 受体手术同步进行
经过周全的术前准备后,劈离式肝移植手术正式开始。刘超教授团队将志愿者捐献的供肝劈离成较小的左外叶和较大的右三叶后,两台受体手术便同步进行。医疗团队经15个小时的奋战,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王女士和聪聪转入ICU。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聪聪和王女士闯过了多个难关,并顺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两周王女士顺利出院,术后三周聪聪也在母亲的陪伴下顺利出院。
陈女士介绍,术后聪聪的皮肤不再发黄,胃口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一顿可以喝150毫升的奶。
“术后孩子的凝血功能也正常了,以前抽血的时候,针眼一天后还会流血。现在看到儿子一切回归正常,恢复健康和活力,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陈女士说道。这一次成功的劈离式肝移植,让三个母亲的有了交集。
供肝短缺 这种手术为患者争取求生机会
刘超副院长介绍,由于供肝短缺,不少肝衰竭患者在等待过程中不幸离去。
为缓解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压力,劈离式肝移植正在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希望,可以让志愿者捐献出的珍贵肝脏救活更多人,也有利于缩短受者等待时间。
据刘超介绍,目前的统计表明,劈离式肝移植可以增加15﹪-28﹪的供肝数量,已经成为缓解供肝短缺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不过,劈离式肝移植要求非常高,是肝移植手术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手术之一。和全肝移植相比,它需要医生对解剖结构非常熟悉及准确定位,在摘取供肝时,保证“一分为二”的肝脏都能保留有重要的血管、胆管,以便和受体对接。这对OPO团队、器官移植团队都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 “作为器官移植医生,我们希望能拯救更多生命。”刘超表示,医生不断锤炼医术,也让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多了一些救命的机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张阳、顾广祥、吴文睿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