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3月12日,增城区在仙村镇碧潭村举行主题为“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增城”的2022年度全民义务植树暨巡林巡河活动,种下了细叶榕、铁冬青、黄金榕等250多株乡土乔灌木,为增城再添新绿。

增城区领导在致辞时介绍,近年来,增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心守护增城的绿水青山,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52%,建成景观林带395公里、绿道595公里、碧道114.5公里,大敦、增江两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0%以上,山明水秀、绿树繁花态势愈发明显,生态优势更加凸显。

据悉,进入春季以来,增城全区各镇街、各部门陆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造林活动,全区累计添绿约2000棵。区林业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抓当前造林黄金时节,狠抓精品工程打造、新植树木管护、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全年计划种植高质量水源林7300亩、开展森林抚育4万亩、新改建绿道12公里、建设口袋公园约12个,为做强做优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作出更大贡献。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19年以来,增城以开展林长制试点为契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增城守住了115.5万亩的森林面积和51.87%的森林覆盖率,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使绿色发展变成现实。

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增城通过构建组织领导架构,建立三级林长体系,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全区共设置林长1473名、护林(绿)员315名、林(绿)管员364名。同时,探索创新运作机制,实践推出“林河众采”志愿小程序和林长制APP,将原来孤立的16个子系统打造成1个平台,实现巡林巡河联动结合。

为做好林长制后续保障工作,增城科学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全面铺开“产业林长”机制,打造林业产业集群,共确立了60名产业林长,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1.63万亩,以推动辖区产业经济的发展。2021年,共带动12.6亿元的林业产业收入。

此外,增城立足生态功能实际,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完善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等工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 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

以水为美,以水兴城,近年来,增城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了“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水陆共治”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方面,增城深入推进涉水污染源查控工作,通过开展展全类型全覆盖的涉水污染源整治、“3+1”涉水污染源整治等工作,累计完成涉水污染源整治4.48万宗;强化涉水违法建设整治,拆除河涌管理范围内违法建筑拆除414宗,总面积约33.33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增城加快补齐治水公共设施短板。全区建成并投入运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总处理规模53.55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约5103公里,全面完成全区25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区806个农污设施常态化运行。此外,增城加大水生态修复、保障水安全,高标准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累计建成碧道114.5公里、海绵达标建成区面积40.45平方公里。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增城区地表水环境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成功创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和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国考大墩断面、增江口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挖掘历史和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坐落于增城区西南部, 碧潭村因西福河水绕流村前,村后有尖峰山和五叠岭松林与河水相辉映,呈碧绿色而取名碧潭。

正如村名给人的第一印象,碧潭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不仅如此,碧潭村历史底蕴深厚,拥有抗日碉堡等红色教育资源。近年来,仙村镇更是大力挖掘碧潭村历史文化,打造了以讲述碧潭村“过去-现在-未来”发展历史的村史馆;同时,碧潭村还活化利用原小学旧建筑,引进老师落户开展艺术创作,成立仙村国际艺术创作基地。

“生活垃圾实施分类处理,西福河整治了,种了更多绿化,还建了村史馆,村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过得越来越舒心。”碧潭村村民屈卫言说。

如今在碧潭村,保护绿水青山已逐渐深入人心。“我们将此次全区全民义务植树暨巡林巡河活动举办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提升碧潭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碧潭村历史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和产业经济,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仙村镇碧潭村领导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静 通讯员朱卓东、彭丹、冉悅文、张娟、马相彬、增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