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最新一届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名单,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成为广东四名上榜者之一。林定坤则继续忙碌在诊室,耐心地为病友解答疑惑、消除病痛,依然不时出现在团队制作的科普视频中,宣传保护脊柱健康的知识、示范保养的手法。  

秉承了岭南骨伤科医生“医武兼修”的传统,他不但是骨伤科“圣手”,还是师出精武门的“武林高手”;他拥有很多诊疗上的独门“秘技”、创新改良手法,也能在无影灯下执柳叶刀;在养生保健上,原创的“林氏健体八段功”也广受欢迎。  

在林定坤看来,中医就是生活,岭南骨伤科深深根植于开放包容、平和务实的广府文化之中。  

林定坤

其人  

传承岭南骨伤绝技为患者治病痛

林定坤祖籍广东惠东,1981年来到广州上大学,入读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1986年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那个年代,从缺医少药的农村走出来,怀抱为人们解除疾病痛苦的朴素理想,林定坤选择了学医。大学时的林定坤身体瘦小,为了锻炼体格,便加入学校的武术协会,随精武门成员李佩弦之子李家驹习武,涉足了和武术渊源极深的中医针灸推拿、正骨。  1986年大学毕业后,林定坤进入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工作,现为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全国重点专科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大学时受到名师指导,进入省中医院骨伤科后跟随邓晋丰教授从事临床和科教工作。2001年,拜上海石氏伤科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为师后,林定坤提出骨伤科的手法要“武医结合”,将传统绝招捡起来使用。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中医院骨科的医生们自发成立了武术队,争当“武医”高手。  

林定坤拜过的“名师”还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北京罗氏正骨罗金官教授、整脊疗法创始人韦以宗教授等。师承众多名家,还是现代骨科手术的一把“好手”,中西并重的林定坤拥有众多追随多年的病友粉丝,经他改良创新的很多诊疗手法,也确实帮助很多骨科病人有效缓解了病痛。看到病人随年龄增长出现各种问题反复求医,他又把关注点投入到“治未病”,创编了锻炼身体的“林氏健体八段功”,帮助普通人群强身健体防病。  

其言  

广府文化孕育开放包容的岭南中医

广州日报: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现代中医强调“守正创新”,作为一名骨伤科专家,您不仅擅长使用中医特色的骨伤科疗法,还精于骨科手术,您如何看待这种中西融合?  

林定坤:客观地说,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步伐是很早的,医院在寻找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提出了中西并重的发展思路,要求“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并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在这种理念之下,骨科也一样,中医推拿针灸手法也好,西医手术也好,只要能给病人带来好处、什么技术都可以学习、引进。在专科建设的过程也一样,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从大骨科细分了脊柱专科、关节专科、创伤专科,都是从病人的需要出发,对于先进技术兼容并包,一以贯之传承下来。  

对于中医,要继承,也要创新。继承厚实了、实践多了、本领强了,就会通融,才能有突破,有时不必完全固守老祖宗的方法。现代的中医骨伤科医生,中西医协同发展不是不做手术,而是要把手术做得更好,结合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发挥合围优势,运用快速康复理念,使患者更快地返回工作,融入社会。  

广州日报:您认为岭南中医骨伤科有哪些独特之处?它蕴含了广府文化的哪些特质?  

林定坤:岭南骨伤科的发展,是深深根植在岭南广府平和低调、务实开放的文化秉性中的。上世纪初,近代岭南地区的中医骨伤科已经开始兴盛,成为全国骨伤名家荟萃之处。当时国内骨伤大家何氏就在西关开设医馆。1949年后,中国当代骨伤科流派十大名家之一的何竹林“从民间到殿堂”,担纲广州中医学院骨科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的骨伤科也是秉承了何老这一脉以及其他名家的学术观点,传承发展至今,逐步壮大。  

广东地处沿海,最早接纳外来文化。岭南骨伤科的兴起时就融合了很多外来的现代医学元素。何竹林在跌打医馆年代,已会运用X光片检查骨骼,使用德国进口绷带做固定,甚至有了开刀清创、消毒的措施。  

岭南骨伤科发展到现在,我们都坚持在时代的背景下,引进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什么方法对病人好、有用,都要学过来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我们和西医同行互不排斥,保持良好的交流。低调务实、海纳百川,这就是岭南骨伤科所体现的岭南广府文化特质。  

林定坤在诊室里为患者诊病。

广州日报:广府人注重养生健身,中医骨伤科和功夫也有极深渊源。您本身学医也练武,还独创了“健体八段功”,能否谈一谈创编这套“功夫”的初衷?  

林定坤:中医不仅仅是几包药材,它是一种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蕴含着中医的内涵。广府人很擅于遵从中医的养生原则,如夜卧晨起、饮食靓汤,顺应四时讲究“天人合一”;如生活中讲究心态平和、不内卷不内耗;又如中医讲“正念”,契合我们说人要传播正能量、行为端正,坐、站都要身姿挺拔笔直,才能让脊柱健康、全身筋络气血通畅。小孩为什么要坐有坐姿吃有吃相?不但关乎精神面貌和教养,其实也关乎脊柱的健康。  

创编“健体八段功”,也是缘于临床上看的病人越来越多,发现很多是“老病人”,十年前看好了,十年后他依然要来看,身体又有更多新的问题,医生帮他们解决了病的问题,却没有让他们学会防病、保养的知识。从筋骨的领域出发,我希望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人们保健、“治未病”的意识,于是花心思去想想如何让老百姓看完病以后能够又健康起来,青少年脊柱更健康,中年人少患颈椎病,老年患者尽量延缓疾病进展……有了这么一套锻炼筋骨、锻炼心肺又不伤关节的健身操,大家随时随地练起来,身体素质好了,少看病节省医疗费用医疗资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广州日报:在广州工作生活四十余年,您认为广州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林定坤:我20世纪八十年代来到广州,当时学校就在白云机场附近,学生生活非常简单单纯,整个学校乃至社会氛围都是蓬勃向上的,闲暇时操场上看着头顶的飞机飞过,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后来参加工作,我一直在省中医院,在老城区工作生活了很多年,老街的市井生活、粤语、美食……我也算见证了城市的传统现代交融和向前发展。很多外地来的朋友都喜欢广州,觉得广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能很容易融入其中,迅速成为“广州人”。广州的环境也特别优美宜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读懂她、热爱她,为她做贡献。  

广州日报:如何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林定坤: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医生,我的本职是为病人解除病痛,同时传播健康的知识,帮助他们预防疾病。运用专业技能为患者服务的过程,就是我根植岭南文化、读懂广州从而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过程。  

同时,这些年配合、响应广东省中医院对外开展的帮扶工作,我们骨科也在广州周边地区成立了多个名医工作室,帮助基层医院带团队、培养人才,提高诊疗水平,包括前些年开始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去进行帮扶,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岭南中医文化传播出去,奉献广州的大爱,树立广州的形象,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手记  

广府中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来到广州,便与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同脉搏共步伐,在广州工作生活四十多年的林定坤自称是个“老广州”。他的求学、从医历程,学术传承和个人风格的形成,都根植于广州这座城市,根植于岭南广府文化。  

在他的诊室,他和病人的互动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聊家常;他的“林氏健体八段功”、康复方法示意图、甚至自己团队公众号的科普文章的二维码挂满了诊室。很多老人家不会上网学习、阅读科普知识,就诊的简短时间未必足够详细地解答保养的办法,林定坤就用这种最朴素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把预防脊柱疾病、保养筋骨健康的知识送到病人面前。  

在专科建设方面,林定坤坦言,从单一的骨科,发展到脊柱、关节、创伤三个亚专科,再到建设颈椎病诊疗中心,都是因应时代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的就医需求。“病人们更多的困扰来自因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慢性筋骨疾病、亚健康状态,这需要我们做出适合实际需要的调整。”  

这“很务实”、“很广州”。  

从林定坤的讲述中,我们领略了一段岭南中医文化的百年发展史,看到广府中医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更看到了现代中医人在守正创新中对“老城市新活力”的诠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 查冠琳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