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东部,有个古树名木群落聚集地,郁郁葱葱的树木张开怀抱,撑出一片阴凉,畅游其中无比惬意。这就是黄埔区知名的“森林氧吧”长岭街道,森林覆盖率达到50%,生态绿地占到80%。目前挂牌古树达898棵,数量占全市总量9%,成为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

在城乡全面建设发展阶段,长岭街道守好古树文物保护底线,实施“古树故事”项目,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让更多人认识到古树名木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这里建设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农业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项目,从多角度做好城市“绿色”登山文章,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位于长岭街道的乡村振兴项目。

讲好“古树故事” 活用红色资源

古树名木,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长岭街道山林众多、树木繁盛,辖区内每条村都有百年古荔枝、龙眼等果树,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珍贵的古树资源,成为人们守望一方水土的标志性存在。

近来,长岭街道落实古树名木“树长制”,将辖内古树全部纳入黄埔区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每一棵树都配备摄像头,实现24小时监控。如果发现危险情况将及时发出预警。目前还正实施“古树故事”项目,依托辖内东江纵队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挖掘出古树名木与之相关的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未来游人在树下扫码就可以读懂历史。

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之际,这里又加强保护活化利用。岭头社区有一片800亩老茶树,半个世纪前,数百名知青来到这里一锄一锹开垦了茶园,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茶文化。这里生产的红茶味甘鲜爽,回味无穷。通过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专家团队,形成“生产基地+科技”全链条产业链模式,这里布局“黄埔红”茶文化体验区,打响“黄埔红”红茶品牌,形成了乡村振兴样本。

加强文物保护,也是留住历史根脉。目前,黄埔区全国首创在地图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长岭街道也有古迹“上线”了,打开一扇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传统建筑“一处一档”,专人管理。辖内所有城市更新项目均已完成历史文物、古树名木保护专章的编制论证。

广东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步道: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步道绿道口袋公园扮靓城市空间

春节期间,新落成的长岭现代农业公园油菜花盛开,逛公园、拍照赏花、打卡小火车……游客络绎不绝,连续几天该公园位居某网络平台游玩排行榜前列,被广大网友推选为广州市亲子公园推荐目的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长岭街道注重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整体统筹规划,做好了城市“绿色”发展文章。

广东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步道——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这里首个“出圈”的绿色项目,步道如一条绿色珠链,将黄埔区北部的山水景观、人文村庄悉数串起,成为户外运动者休闲好去处。春节前,6公里广汕路自行车骑行绿道建成贯通,人们可驰往山林间感受畅游的快乐。

长岭街道还见缝插绿,建设长岭运动公园、健康公园、植树公园和绿色记忆广场4个口袋公园,为民办好实事。“我们建设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规模都很小,投入也不大,但社会效果却非常好。”黄埔区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说。长岭街道把原先堆放建筑废料的闲置绿地,打造成拥有灯光篮球场、公共厕所的运动公园,免费开放给居民群众。白天这里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晚上大爷大妈跳舞其乐融融。

与群众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要,就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更多的支持与配合。

长岭街道在相对落后的黄麻社区用墙绘再现当地的历史记忆和客家民俗文化,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让环境更加优美,元旦在黄麻举办了“许鸿飞雕塑展”,春节期间宣传好“炸油散”等客家民俗,社区居民对本土文化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基层党建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团结发展的蓬勃动力。

此外,围绕知青农场,长岭街道打造“知青岁月馆”党建特色阵地,得到了原农场职工和知青群体的热烈回应,几乎每周都有老知青们相约回到社区参观,他们也通过各种渠道向街道和社区表达了感谢,感谢对他们一代人的劳动付出和青春历史的尊重。

在这种交融中,社区氛围更加和谐,而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宣传好本地历史民俗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和呼声。长岭街道成立古树名木保护、醒狮文化、国家步道等47支特色党群服务队,开展各类党群公益服务活动,广泛收集居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共创美好家园。

据悉,街道组织辖内双报到党员参加整改工作特色服务活动,每次都是报名“秒光”,党员们积极亮出身份,与群众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宣传绿水青山,使得党群关系更加牢固,党建引领发挥更强战斗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