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志愿服务在惠及百姓民生、提升城市品质中实现新突破,广州在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以“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为主题,围绕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美好生活志愿服务、文明过节志愿服务、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春运暖程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八大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公益“时间银行”为社区居民服务
童唱一首歌、齐学一部法、共听一堂课、关爱一群娃。1月15日,市妇儿工委办、市妇联、市民政局携手有关部门,启动“把爱带回家”2022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开启了“四个一”关爱服务的序幕。
针对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广州组织起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快乐精彩有趣的寒假生活。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为孤残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鼓励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提升人文素养。
聚焦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广州组织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慰问陪护、清洁卫生、代购代办、医疗保健、维修家电、科技助老等服务,帮助老年人融入现代生活、安享幸福晚年。重点围绕空巢、留守、失能、高龄老人以及子女因疫情防控要求不能陪伴过年的老人,志愿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关爱帮扶、精神慰藉,“共进团圆饭 共过除夕夜”“邻里一家亲”等活动营造出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结合残疾人生活实际,广州开展康复医疗、就业指导、居家照料等志愿服务,让残疾人感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假时间,为残疾儿童或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学习辅导、生活陪伴、兴趣培养等服务。并开展为盲人读名著、讲电影等志愿服务,帮助盲人感受艺术之美。
上线近400场次新春志愿服务活动、组织4137人次志愿者、为3万多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是截至1月25日,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满足社区困难长者等特殊困难群体迎接春节需求的服务成绩单。这只是全市志愿服务热潮的一道缩影。
志愿者为在穗过年人员“送祝福”
“我参与志愿驿站服务已经超过十年了,今年还领取了‘志愿驿站光荣服务十周年’的感谢状。为市民、在穗过年人员送春联、送团圆祝福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1月26日,在广州志愿驿站旗舰站,志愿者们揭开了“迎新春 做志愿 齐送福”活动的帷幕,退休教师志愿者卜为民和来自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生一起,为市民认真写下祝福语。
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广州组织科技志愿者开展科普服务、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科学辟谣等志愿服务,提升致富技能和科技素养。文化文艺志愿者也通过“文化进万家”“文艺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为群众写春联、送福字、拍全家福,红红火火过大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提供健康体检、保健咨询和常见病诊疗等服务。体育志愿者则投身乡村广场舞、“健身大拜年体育进万家”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充满活力。
全市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志愿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并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志愿服务行动,弘扬勤俭美德、倡导光盘行动,文明节约过节。一系列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发扬在抗疫斗争中形成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等文明习惯,提倡微信、电话、视频拜年,减少人员聚集。在交通路口、公交站点、景区景点,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号召市民做文明风尚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广州广泛组织志愿者参与环保宣传教育、绿色低碳实践、垃圾分类宣传、人居环境维护、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节约资源、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绿化美化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市民参与义务植树、认养绿地、巡逻护林,参与公园绿地、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理念。
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四处可见志愿者开展引导咨询、体温监测、帮扶重点旅客、交通安全劝导的服务身影。他们帮助不熟悉电子设备使用的旅客购票取票,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开展数字便民服务。在重点路段、主干道沿线,志愿者开展秩序维护、车辆援助、茶水供应等服务,帮助群众平安过年、顺利返程。
“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城乡社区志愿者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配合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参与防疫宣传和管控,引导群众加强自我防护。”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做好应急预案和各项准备工作,会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配志愿力量,做好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物资配送等服务,守好生命防护线,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贡献志愿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道岚、苏俊杰 通讯员 穗文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