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寻亲第一关,入站信息是重点,把握7天窗口期,望闻问切倍留心……”。为切实做好滞留人员寻亲返乡工作,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自编自创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寻亲顺口溜推进救助寻亲工作,创新打造“114”救助寻亲工作模式,强化了寻亲手段,提高了寻亲成功率。
近日,该站帮助两名离家30年的受助人员顺利返乡,帮助他们过了30年来第一个阖家欢聚的团圆年。
亲情连线:“发小”村支书激发了他回家的念头
“我必须要等到我的朋友回来,把借他的200元还了,再跟你们过去救助站。200元对于我们在外漂泊人员来讲是一笔‘巨款’,好借好还。”
鼎和社工、让爱回家志愿者陪着50岁的文叔在步行街角落等待他的朋友,还钱后就跟随社工、志愿者到位于天河区水荫四横路的市区分站求助。几天后,文叔的大哥到站接领,陪同他一起返回陕西老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30年在外漂泊流浪,文叔终于可以在家乡与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近期,广州天气日趋寒冷,在广州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安排下,市区分站与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时发现了在小巷中的文叔,然而,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
“我30年都不与家人联系,已经找不到家里人,没有办法回家了。”文叔满脸愁容蹲在地上,频频摆手,拒绝工作人员靠近。
“可能你一个人没有办法解决,但我们有这么多人,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的。”“有什么困难,你要讲出来。”
“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们已经帮助很多人找到家了,你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不行呢,让我们一起努力试试吧。”文叔开始向工作人员娓娓道来他的过往,因为种种变故,他在外漂泊、流浪已经30年,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无法办理银行卡、手机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详细了解文叔的情况后,工作人员马上行动开展寻亲工作。通过之前建立的服务档案,再次抽丝剥茧、多方核查、开展个案管理服务,终于联系到他的户籍地村委会,确认他的户籍已经注销,且亲属已经搬离该村。工作人员再次实地探访文叔,并通过电话亲情连线让他与村书记通话。用乡音唠嗑一番后,文叔意外发现村书记竟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经过“发小”的劝导,文叔回家的念头更加强烈了,更加渴望找到自己的亲人。
经过“发小”多方联系,多方辗转找到文叔的大哥。大哥已经退休多年,从陕西搬至惠州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广州、惠州只相隔一百四十多公里,“近在咫尺”,两人却相隔30年未曾见面。“30年了,从不与家人联系,我们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了,没想到他还活着,而且生活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大哥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说。大哥第一时间赶到市区分站接领文叔,并向站里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部分长期漂泊的流浪乞讨人员由于家庭矛盾、工作不顺等原因负气离家,不想、不敢、不愿与家人联系,但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家乡和亲人的记忆和依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我们的目标是万家灯火齐团圆,及时帮助受助人员化解心结,为更多迷路的人照亮回家的路,这也是民政救助人持续前行的动力”,市区分站负责人说。
经过跟踪回访得知,大哥陪同文叔返回陕西老家,帮助他恢复了户籍、办理了低保,亲人也给予一些必要帮扶,文叔后续生活有了保障。“我在老家还有房屋、耕地,生活没有问题,春节快到了,我在准备购买年货,30年了,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在家过年了。”工作人员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文叔的喜悦。
告别“蜗居”:离家30年再次与亲人团聚
同样离家30年后返回家乡的,还有琴姨。
“在外的这三十年我无数次想回家。”
“那你为什么不回去呢?”
“因为我害怕呀。”
这一段对话,发生在市区分站救助女区内。琴姨告诉工作人员,自己从小到大不是特别聪明,弟弟、妹妹都比自己会读书,在家的时候爸爸对她管教极其严厉,时而打骂,所以才会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我很怕的,你们不会知道我心中的痛。”聊到这里,她眼中盛有化不开的恐惧,甚至身体都开始微微发抖。
看到琴姨在30年后依然视过去的记忆如洪水猛兽,工作人员及时安抚她的情绪。经了解得知,30年前的一天清晨,琴姨趁着父母还在睡觉时拿了几百块钱逃离家乡,从云南来到了广州。随后在广州生活了30年,由于没有身份证,主要靠打零工为生。后来因无法找到工作维持生活,便主动到救助站求助。
了解情况后,市区分站工作人员迅速为琴姨开展寻亲救助工作,依靠琴姨提供的零星信息,辗转联系上其户籍地相关政府部门。由于琴姨从未办理过二代身份证,户籍系统里无法找到身份信息,寻亲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后来,在一次聊天中,琴姨无意中说出她舅舅曾经在当地某单位工作的信息。“救助寻亲第三关,深挖细节是关键。前期信息广拓展,关怀细问开心扉。执着追寻不放弃,拼接来路识真相。”工作人员想起了救助寻亲顺口溜的内容,马上抓住这条看似无关的信息深入追寻,竟然真的联系上了琴姨的舅舅,并与妈妈、弟弟通上电话。在市区分站的帮助下,琴姨顺利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在回访中,琴姨告诉工作人员,当年自己太过于年轻气盛了,时间早已冲淡了当年的矛盾,自己已经顺利办理户口、申请低保,目前在老家从事家政服务工作,与家人能够和谐相处。在外漂泊30年,终于可以在家过春节了。
“因为离家多年,琴姨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一直‘蜗居’在自己过往的痛苦里纠结、徘徊,通过救助站工作人员、驻站社工的生活照顾和心理关爱,终于促其返乡团聚,她才能够与家人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才能够完成自己的内生动力建设,从而回归正常的生活。”广州市救助管理工作特约监督员、心理专家马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特别强调回归家庭才是流浪乞讨人员新生的开始。
打造“114”救助寻亲模式:只愿万家灯火齐团圆
救助工作千万条,寻亲回家第一条。人间最温暖的,莫过于团圆。一直以来,广州因特殊的区位、交通气候和人文因素,一直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流入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最边缘、最弱势、社会最底层的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是最底线的民生保障。
近年来,市区分站以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为抓手,在滞留受助人员“消化存量、减少增量”上狠下功夫,对救助寻亲十八般武艺进行系统集成,创新构建“114”救助寻亲工作模式,让更多的滞留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资料图片
即建立一个规范性救助寻亲长效机制。市区分站实行救助寻亲工作责任制,实行分区负责,专人包干,全流程、全链条跟踪负责,统一台账管理,定期召开寻亲工作例会进行头脑风暴和业务分析,提高救助寻亲针对性。制定救助寻亲指引细则,编制救助寻亲顺口溜,让工作人员熟悉掌握救助寻亲工作程序。
建立救助寻亲预警挂牌督办机制,受助人员接受救助之日第10天、30天、60天起,分别予以黄、橙、红三色救助寻亲预警,分区包干负责人在10天内无法核实的,自动启动预警,寻亲团队业务骨干对黄色预警信息进行跟办,科室负责人对橙色预警信息进行领办,站领导对红色救助寻亲预警信息进行统筹调度督办。
健全一个救助寻亲服务网络。市区分站实行专业人干专业事,组建专业寻亲团队,注重培养培育寻亲能手,提升寻亲团队专业能力。加强与头条寻亲、抖音寻亲、知名寻亲工作室常态化合作,救助寻亲方式不因一次失败而弃用,反复多次进行尝试,提高救助寻亲效率。
汇聚部门协同、科技手段、源头共治、社会力量救助寻亲四大磅薄力量参与救助寻亲工作,形成“全国交流、省内互享、市内共享”的三级寻亲共享机制。
“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倾听,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关爱。救助寻亲工作,体现着政府救助部门的责任和担当,也蕴含着各方力量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寻亲工作是其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其合法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维护城市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需要发动更广泛的各方力量规范有序参与,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救助寻亲顺口溜
救助工作千万条,寻亲回家第一条。
18般武艺齐上阵,6大关口来对决。
救助寻亲第一关,入站信息是重点。
把握7天窗口期,望闻问切倍留心。
仔细查阅初筛选,快速核实无遗漏。
救助寻亲第二关,信息录入是根本。
时刻牢记时间点,24小时齐推送。
7天报请DNA,10天登报众人寻。
救助寻亲第三关,深挖细节是关键。
前期信息广拓展,关怀细问开心扉。
执着追寻不放弃,拼接来路识真相。
救助寻亲第四关,团队寻亲来助力。
传统科技强联手,政社联动齐发功。
三色预警等销号,踏马亮剑破楼兰。
救助寻亲第五关,信息梳理不能忘。
寻亲未成不气馁,原件信息逐一扫。
材料核对及时转,用心浇灌等花开。
救助寻亲第六关,安置落户把家还。
三月攻坚志未竞,报请政府来安置。
寻亲初心永不改,只愿万家齐团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通讯员:廖培金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廖培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