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出于钎,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五日之内斩了一万个头……”读了1928年5月一期《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一段话,你是不是吓得寒毛直竖?其实,它说的不是一群刽子手,而是在香港出现的第一家女子理发店。3年后,西瓜园广州第一家女子理发习艺社,引来众多效仿者,催生了一批俗称“发花”的女子理发师。当时,电发工具尚未问世,女孩子却纷纷爱上了卷发。于是,理发师们用炭火烧红发钳,然后在顾客的满头乌丝上“动工”,谁见到这个场景,都会惊叹说双方都充满了勇气,而这一股勇气的源头,是亘古不变的对美的追求吧。

▍几十万条辫子,养活两万剃头匠

根据资料记载,辛亥革命之后,老广州街头才渐渐出现了专业理发店。之前,全城男人的辫子全靠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打理。他们日日走街串巷,手摇一把长剪,时时咔咔作响,让人不注意都难。因此,只要你翻开19世纪那些有幸来穗一游的洋人留下的手记,十之八九都会看到剃头匠的影子。

百多年前的剃头匠,一个担子挑起所有赖以为生的家什。

在哥伦比亚商人唐可·阿尔梅洛笔下,这些剃头匠“所有赖以为生的家什一担挑”,担子一头的箱子里装着剃头刀、剪刀铰子、毛巾手帕,这个箱子同时权当座椅使用;另一头的箱子里则装着火炉、水、胰子和其他用得着的玩意儿,走走停停,十足一道尘世风景。

与唐克·阿尔梅洛粗线条的记录相比,19世纪40年代来穗的法国公使随员伊凡的观察要细致得多。在他看来,剃头匠简直是“从头管到家”,刮头皮,梳辫子,清鼻孔,掏耳朵,以至于剪脚指甲、挖鸡眼,同一把剪子上下翻飞,无所不能。当时,一个潜心统计学的新教教士曾告诉伊凡,全广州最起码有两万多名剃头匠,掌管打理全城数十万条辫子,这个数字实在让人吃惊。

高级“飞发佬”,出入有车接

辛亥革命成功后,全城数十万根辫子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流动剃头匠的生意也随之衰微,街头理发店慢慢增多。最初,理发店的设施十分简陋,此后20年间,它们逐步“升级换代”,孕育出了一批老字号。此外,因为广州气候炎热,不少店主一到夏天就高悬布幅,由童工用力牵扯扇风,在电扇尚未普及的年代,这样的“人力风扇”也算得上是广州理发业的一大创新。

当然,凡是想在这个行当里有所发展的人,都不会甘于一直充当“人力风扇”,怎么着也得做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飞发佬”(当时对男性理发师的俗称)吧。不过,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云浮人和四邑人几乎各自把持了广州理发业的“半壁江山”,惠爱路(今中山路)、永汉路(今北京路)、中华路(今解放路)以及东山一带,尽是四邑人开店;西关、上下九则是云浮人的“地盘”。云浮人开的店,从不雇请四邑人;四邑人开的店,也谢绝云浮人“打工”,所以初出茅庐者,必得有同乡亲友介绍,否则绝难入行。

民国时的惠爱路(资料图片)

甫一入行,肯定得从学徒干起呀。做学徒没有工钱,不过有一口饭吃,再领一套衣服、一双木屐。每月农历初二、十六,店内照例加菜,俗称“祃祭”,菜金是平日数倍,荤素齐全;到了年尾,还能吃到腊味,这几乎是苦哈哈的学徒生涯中唯一的亮色了。

民国时候路边的剃头档。

学徒一心盼望的就是几年后“出师”,可以参与分账。当时,根据市理发职业工会定下的规矩,理发店的收入由工人与店东按比例分账,工人占41%,店东占59%。在工会的强大压力下,店东大多不敢无故克扣。再说,技术一流的“飞发佬”供不应求,理发店“互撬墙脚”之事时有发生。一德路的“一新”,长堤的“模范”,第十甫路的“豪华”,永汉路(今北京路)的“一乐也”、“北秀”都是当时的知名理发店,那里高级“飞发佬”不仅店东不敢得罪,而且小费收入不菲,上门服务时甚至还有汽车接送。这些位于“生态链”顶端的行业翘楚,无疑是行内年轻人的职业偶像。

▍烫发工具简陋,理发师持火钳上阵

辛亥革命之前,广州几十万男子的辫子,几乎全由流动剃头匠打理,说到富家女子的头上青丝,主要就依靠“梳头婆”照管了。辛亥革命后,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渐渐有了理发的时尚需求。可虽说风气渐开,找“飞发佬”总归有些大逆不道。可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女子理发店应运而生。1928年,香港出现了第一家女子理发店,起个名号就叫“维新”。有趣的是,开业一周,女客尚在观望,男客纷至沓来,以至于女子理发员自信满满地宣称:“我们新出于钎,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五日之内斩了一万个头……”这话听来十分夸张,但也可反映出女子理发店受欢迎的程度。

女子理发店

1931年,广州第一家女子理发习艺社在丰宁路西瓜园开张,创办人杜秉珊从丈夫那里学得了一手剪发、烫发的本领,算是自学成才。习艺社招揽贫苦女子,杜秉珊亲自出马,免费授艺,学成后安排工作,但头几年的工资全部交给师傅。“习艺”二字听来悦耳,其实就是“学徒”一词的翻版。之后不久,杜秉珊又在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了第一家女子理发店,字号“木兰”,以安置刚刚毕业的学徒。就同维新理发店刚开张时一样,顾客如云,几乎踏破门槛,这些女理发师也得了个“发花”的俗称。

在理发店里烫发的女子

上世纪20年代剪发之标本

上世纪30年代流行之烫发

虽然生意红火,但这些“发花”根本没有参加理发工会的资格。相反,被动了奶酪的“飞发佬”一个劲鼓动工会出头干涉,理发工会遂发出通牒,要求木兰理发店速速关张。一大群男人结伙欺负一群小女子,惹恼了广州妇女会会长邓不奴。她应杜秉珊的请求,拔刀相助,声援“木兰”,报章舆论亦多为“木兰”撑腰,理发工会只好不了了之。

民国月份牌上的美女,发型考究(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据载,由于电发工具尚未问世,上世纪30年代的女子烫发,都是理发师拿着被木炭烧热的火红发钳、在顾客的一头乌发上“动工”的,理发师稍有不慎,就会有“杯具”发生。即便如此,烫发仍流行一时,女性爱美的勇气,从来就不可低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月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