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广州为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广州市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河长制数据价值,建立河湖问题风险预警模型,形成一套靠前预防、标本兼治的河湖管治长效机制,为河湖长制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基于流域、区域空间拓扑的污染要素关联
风险预警 为基层河长减负增效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五周年的历程中,广州举全市之力高位推动河长制工作,取得了河湖治理的阶段性胜利。当前广州197宗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清四乱"任务全面完成并进入常态化监管,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基层河长作为落实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对河长制的治理效能尤为重要。河湖长身为一方行政长官,既要面对繁琐的日常公务,还要兼顾巡河履职的要求。2019~2020年期间,村级河长月均巡河15.2天次,镇级河长月均巡河7.3天次,其中黑臭河湖巡查频次5倍于一般河湖,巡河负担较大。然而,在如此密集的巡河频次下,河长履职效率却比较低下,河湖问题上报率仅0.05个/天次,黑臭河湖5倍巡查频次下,单条河湖平均上报问题数量也仅比一般河湖稍高。
在河湖治理重重指标考核压力下,基层河长巡河履职主要依赖自上而下的机械推动,形式主义履职的隐患逐渐显现——发现问题避重就轻,河湖返黑返臭风险极高。在当前治水形势下,解决基层减负与履职增效的矛盾成为维持河长制长期有效最迫切的需求。2021年初,广州市创新探索出一套基于河湖大数据的河湖风险预警模型并以此推出差异化河湖巡查制度,精准回应了基层河长减负增效的需求。
问题导向 推行差异化河湖巡查制度
为推动河湖问题风险预警模型落地生效,实现河长履职减负增效的目标,广州市以制度配套为技术赋权,全国首推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的差异化河湖巡查制度,颠覆了传统模式中"普适性、一刀切"的巡河规则,以河湖问题风险预警结果为依托,结合河湖监测数据、舆情数据,每月对全市河湖进行"红、橙、黄"三色预警,按照预警等级调整河长各条责任河湖(河段)的巡查频次,从而引导河长湖长关注水质反弹风险较高的河湖、发现并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同时为责任河湖水质优良的河长湖长减负。
各级河长通过河长App【我的履职】功能即可实时了解责任河湖预警情况并掌握履职任务清单,实现了"清单化"履职、"傻瓜式"履职,切实落实了"准预警,易操作、实履职、高效能",应用至上的价值导向。制度的推出,夯实了预警模型技术的落地应用场景,极大调动了河长履职能动性,受到基层河长的一致好评。
美丽的白云湖
预警模型支撑数字赋能
广州河湖问题风险预警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关联,一方面划定全市河湖流域范围,将污染源、排水户、下垫面土地利用情况、排水体制等空间数据通过空间拓扑和河湖建立关联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建立河湖基础信息、河湖动态信息、空间关联数据和水质数据之间的关系,采用大数据聚类算法,以具备水质监测数据的河湖作为模型学习基础,将算法用于评估没有水质监测的河湖,达到河湖水质态势预警全覆盖,区别于传统的水质模型回归拟合或耦合水动力的算法,该方法覆盖范围更广,输入数据的精度、尺度要求相对较低,计算效率更高,与常规监测手段形成了优势互补,将广州河长制的数字观从理念孵化为赋能工具。
海珠区马涌
创新驱动激励提升能力
广州市积极探索与当前治水形势相适应的新手段、新方法,用业务视角科学看待和挖掘数据价值,树立数据决策思维模式。广州河湖问题风险预警模型和差异化河湖巡查制度就是此思维模式下的产物,旨在养成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的工作惯性,提升河湖长履职能力和河湖抗风险能力。
2021年实施差异化河湖巡查以来,基层河长巡查次数减少24%,其中因河湖水质优良而被减免巡河的河长占42%;巡河频次虽减,河湖问题上报数量却保持持平,重大问题占比反而提升了7%,基层减负与履职的提质增效达成双赢。预警信息通过App点对点快速传递,信息的对称打破了传统河湖问题治理上热下冷的困境,使基层工作人员更加明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与愿景,参与业务协同链条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治理效能自然事半功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赵雪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