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6月7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会同区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林草局、地勘局等单位召开“西藏科技支撑适生草品种选(引)育成果推介交流会”,邀请区财政厅相关处室,各市(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区农科院、区畜牧总站、中科院地理所、青藏所等有关领导和从事草业科技工作的科研人员代表,各市(地)科技局、科协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上,现场向各市(地)发放了《西藏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适生草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手册,介绍了近年全区草业科技成果,区林草局、区农业农村厅、区生态环境厅和区地勘局结合各自职能就草业科技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科技厅着力解决西藏草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共立项支持草业科技攻关类和示范类项目30余项,落实资金1.4亿余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设立科技支撑草业发展专项,在牧草育种引种繁种、不同生态区域牧草栽培和草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构建了西藏高原草业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一是牧草新品种选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末,区内野生牧草品种巴青垂穗披碱草,乡土品种雪莎1号葫芦巴,引育品种藏饲1号黑麦、藏饲1号小黑麦、藏苜1号紫花苜蓿通过自治区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填补了西藏无自主选育草品种的空白。截至目前,适宜区内不同生态地理类型可推广应用的草品种共有59个,包括禾本科、豆科和青饲玉米等,其中10余个品种(系)有望在2~3年内完成区试并申报自治区草品种委员会审定。二是人工种草建植取得显著成果。初步构建了西藏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种草的主栽牧草品种和配套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了披碱草、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等主栽牧草的繁种技术试验。不断强化主栽牧草品种的播种、施肥、灌溉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初步构建了西藏人工草地种植技术体系。三是草业科技成果得到积极推广和示范应用。在全区28个县(区市)开展点状试验示范工作,包括品种与栽培试验、栽培技术示范、技术推广等,覆盖了西藏不同生态地理分区的大部分类型的县(区市),其适生牧草品种、栽培管理要点可在同等气候环境和海拔梯度借鉴推广。围绕青贮、干草捆以及成型饲料加工中的养分流失问题开展试验研究,筛选出多种混合青贮方案、青贮添加剂和能够改善青贮发酵品质的乡土乳酸菌,开发出藏系绵羊草饼干、富硒荨麻混合草块等成型饲料加工产品,为西藏饲草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四是初步理清了不同区域适宜的人工种草品种。基于西藏草业科技重大专项10余年的数据和成果,编制《西藏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适生草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手册,制定了《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典型县区饲草品种推荐表》和《西藏适生饲草品种推荐表》,为西藏的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推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共同发力,推进草业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西藏草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