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徽汽车产业,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合肥市的那场“惊天豪赌”。成功投资蔚来,让安徽汽车产业不仅出了名,更是提了气。乘着“豪赌”之势,安徽汽车产业近几年在汽车产业转型中可谓是大放异彩。除却众人皆知的电动化转型,安徽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也正在大跨步前行。

政策发力智能汽车

今年3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厅联合发布《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计划到2025年,安徽省智能汽车生态初步建立,“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具体而言,《规划》明确,要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补齐智能汽车产业短板、推动智能汽车测试示范。此外,《规划》还将奇瑞智能网联“灯塔工厂”建设工程、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工程等项目划入“十大重点工程”之列。

实际上,安徽省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关注早已有之。据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锡邦介绍,早在2018年,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便开始设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每年投入十几亿元支持产业发展。

2020年发布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从全省统筹布局的高度对合肥市、芜湖市等地做出规划。该方案提出,合肥片区主要负责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聚焦产业创新;芜湖片区则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

作为安徽汽车产业转型的“先头兵”,合肥市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发展也是先人一步。日前,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路测流程、测试时间、商业化运营车辆条件等方面提出详细要求。根据规划,力争在2025年实现合肥市包河区全域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建设全覆盖,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车联网重点产业集聚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区、标准制定引领区和落地应用示范区。

除却合肥市,芜湖市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布局上也是颇为积极。《芜湖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技术(2021~2023年)》提到,要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引进培育2家以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产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达50%以上;零部件产业占据省内整车企业配套市场份额的35%以上。

“双智”建设正当时

去年12月,合肥市与芜湖市共同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以下简称“双智”)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其中,合肥结合产业需求对工业园区进行智慧化改造,芜湖则重点开展区港联动智能网联建设。围绕着“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两大目标,合肥与芜湖开展了一系列“双智”建设工作。

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签订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进长三角地区自动驾驶路测互测互认。同年,合肥市包河区发布《包河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拉开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2020年,安徽省首条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区在包河区正式投入试运行,共向13家企业发放了37张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线路全长4.4km,主要建设内容包含了5G网络覆盖、道路感知设备安装、路边交通设施升级、云平台控制中心建设、5G场景应用建设等。

此外,合肥市还将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为一个“5G-V2X智慧公园”,无人安防车、无人驾驶清扫车、无人驾驶观光车、无人船、无人机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无人驾驶设备均汇聚于此,形成了一个巨型无人驾驶体验中心。根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将重点以包河区为载体打造智能网联先导区,公开测试道路不断扩大,封闭测试场建成投运,建成监测平台和数据平台,并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平台融合共享,奋力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据悉,合肥市高新区也正争取将自贸试验区全域纳入合肥市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开放区域,进一步拓展无人驾驶车辆在消防、防疫、客运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合肥的“交通超脑”也值得一提。据了解,“交通超脑”是融入先进技术的综合智能交通系统,包括1个数据接入平台、1个超脑中枢、7大应用子系统智能平台,聚合数据汇聚共享、精准感知挖掘、智能分析决策和公众出行服务等服务。在“交通超脑”的合力作用下,可实现10秒内预测5~30分钟之后的区域交通态势,平均每两分钟完成11个路口的信号协调联动。

另一座“双智”试点城市——芜湖,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并在芜湖市经开区成立了安徽自贸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联盟,汇聚了奇瑞、百度、科大讯飞、中国汽研、京东、华为、中国科技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等重点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共同发力安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据了解,芜湖市高新区已启动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对示范区28km道路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运控平台建设,进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示范与应用,并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75个,打造芜湖市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据悉,今年2月,位于芜湖市高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小镇正式对外开启运营服务,计划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研、造、用、游”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生态。

产业链基础雄厚

“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如今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众多刚刚起步的城市或地区中,安徽省处于中上游水平。”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邵元骏向记者介绍,尽管安徽省目前在路测方面仍有欠缺,但当地产业基础十分雄厚,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电3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倾力相助,安徽省在自动驾驶的人才储备上颇具优势。被誉为汽车领域“黄埔军校”的合肥工业大学还于2021年新设了智能汽车专业,为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领域输送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制订的安徽省地方标准——智能驾驶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感知数据融合接口规范,也于4月29日正式实施。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研院园区已部署无人驾驶小车,并开展了为期300公里连续15天的路测。无人驾驶小车计划于4月底正式接驳园区内学生,设置5个接驳站点。

除却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安徽省也在加大力度吸引诸多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落地安徽。据了解,目前安徽省纳入调度的亿元及以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重大项目共159个,总投资3524.8亿元。合肥市包河区还与北京中关村共同打造了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聚集了一批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企业先后落地。目前,合肥已汇聚了江淮、长安、大众(安徽)、蔚来、安凯、科大讯飞、智行者、四维图新、科大国创等人工智能、传感器件、芯片和车联网相关企业。

位于芜湖的老牌车企奇瑞汽车则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实现L2+级智能驾驶技术量产,计划于2025年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今年2月,奇瑞主导建设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计划建设一系列专项原创实验室,瞄准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平台、突破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等多个目标。

在邵元骏看来,安徽省在半导体领域有非常好的基础。因此,下一步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层面,引导这些基础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政府层面需要加快测试场景、测试道路的建设,吸引相关企业在当地落地。针对合肥、芜湖两座“双智”试点城市建设,邵元骏指出,“双智”协同发展对每个城市而言都是一条陌生的道路,合肥和芜湖若想取得先机,就必须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是重通信,还是重传感,它们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线路。”他说。

“安徽最近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十大新兴产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其中之一。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副省级领导来担任产业专项工作组的组长。省级层面已经明确支持,但具体如何实施、怎么操作还需要协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方参与,共同细化、落地。”方锡邦如是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