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学者袁枚写的这首诗,让苔藓这种不起眼的植物进入人们视野。昨天,由上海科技馆主办的“苔花如米·藓为人知”苔藓科普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从科普角度带领观众了解苔藓,以文化、科学、艺术三者结合的方式揭开这种植物的奥秘。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0月15日。
此次展览是上海首个苔藓主题原创临展,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协办,展示苔藓植物的起源、分类与研究等科学内容,并在设计中融入中国诗词、绘画、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辅以苔藓微景观、立体绿化等造景艺术。
展览分为“苔藓之美”“绿阶长风”“碧绮幽雨”“斜阳复照”4个展厅。走进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的展区,迎面而来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假山造景,山上衬以上海地区常见的大灰藓等。青石之上,苔痕藓迹显得绿意盎然,配合流水、鸟鸣等自然之音,带给观众自然之美。
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力博士为展览寄语,期待为大众提供了解苔藓的渠道,让大众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样性。据介绍,苔藓是角苔类、苔类、藓类植物的总称,在全球约有2万多种。它们体型矮小,通常仅几毫米至几厘米高,多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苔藓植物的叶片一般由单层细胞组成,植株没有维管组织的分化。它们一生中不开花,也不结果,用孢子繁殖,所以属于孢子植物,也叫隐花植物。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苔藓化石,是距今约4亿年的古带叶苔。这种不起眼的植物经历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见证了侏罗纪恐龙的繁盛、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兴起,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展览序厅“苔藓之美”精选张力和任昭杰两位学者拍摄的12幅照片,图中苔藓和孢蒴昂扬如“仙鹤腾空”,灵动如“虾须鼠尾”,为观众分种类、多角度展示苔藓之美。第一展厅“绿阶长风”取意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两句诗,通过多幅显微照、高清图、科学画、苔藓景箱、活体苔藓等讲述何为苔藓。
第二展厅“碧绮幽雨”取意于“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这句诗,通过“先锋植物”“苔藓与人”“苔藓家园”“苔藓生境”“身边的苔藓”等板块讲述苔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分享苔藓微景观、苔藓壁画、苔藓诗词等,展示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苔藓文化与不可忽视的苔藓经济价值。
尾厅“斜阳复照”取意于“林间夏雨滋,复有斜阳照”,分享了我国濒危苔藓物种——拟短月藓的故事。2013年,拟短月藓宣告灭绝,这个物种过去常见于我国南方树干。幸运的是,张力博士在2015年又发现了它的身影。然而,并非所有消逝的生灵都有这种幸运,展览希望向观众传达保护苔藓的意识,倡导爱护环境,不随意挖掘苔藓。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用显微镜观察华东师范大学提供的活体苔藓标本,并通过AR(增强现实)合影一体机、AI(人工智能)绘画等方式参与互动。馆方还准备了丰富的苔藓文创产品,供观众挑选。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