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来源 | 观点(baobaobutong)文 | 金石道人
这背后,关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任问题。
如果你关注资本市场,有一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 紫晶存储。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家上市公司的最新股价是7.75元/股,和过往的最高点相比,跌去了—— 遭遇脚踝斩,这家公司的股价已经匍匐在地。三个月前,紫晶存储已经变成了*ST紫晶,挣扎在退市边缘。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登陆科创板仅仅两年多时间,当时还是顶着“光存储第一股”的光环上市的,一度受到市场热捧。 如今,紫晶存储身上的光芒早已散去,只留下一地鸡毛,还极有可能成为“科创板退市第一股”。 时间回到2020年2月,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25G蓝光光盘量产能力的企业,紫晶存储登上了科创板,上市第一天股价就大涨264.08%,收报78.24元。 但谁也没有料到,上市第一年,紫晶存储的业绩就“变脸”了—— 2020年,紫晶存储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4.71%,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93.39%。 归母净利润亏损 2.29亿元,同比下滑379.85%。 这就令人奇怪了,上市前几年归母净利润增速没低过30%的紫晶存储,怎么一上市业绩就完全变样了? 紫晶存储的异常引来了监管的关注。上市才一年多,这家公司就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和工作函。随着监管的介入,紫晶存储的大额预付款、业务模式改变、应收账款、上下游变化、货币资金等多个疑团也开始浮出水面。 例如,钛媒体就在调查中发现,与紫晶存储相关的多家企业,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属于关联方圈子里的“亲戚”—— 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紫晶存储的业务额被放大,一笔钱变成了好几笔钱。 2022年2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紫晶存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月,紫晶存储自曝存在 16笔违规担保 ,累计金额达到3.73亿元;同月,投资者起诉紫晶存储证券虚假陈述。 5月 , 紫晶存储变身*ST紫晶,正式来到退市边缘。 6月,紫晶存储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郑穆、罗铁威,因涉嫌信批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紫晶存储的在册股东有18258名。“科创板首起欺诈案”还在调查之中,面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和欺骗,一众投资者哭晕在厕所。 面对巨亏的现状,很多投资人开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股吧等论坛上,投资者们除了把矛头对准紫晶存储,也开始声讨紫晶存储的保荐和督导机构中信建投证券。 资料显示,紫晶存储被调查以来,中信建投证券已经发布多份核查意见,在积极履行事后督导工作。但很多投资人的疑问是——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上市机制里,保荐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相关要求,保荐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并对申请人适合上市、上市文件的准确完整以及董事知悉自身责任义务等负有保证责任。 哪怕是企业上市后,在保荐责任期内,保荐人也应该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披露资料在公开披露之前履行尽职核查义务,确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符合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要求。 紫晶存储2020年2月在科创板上市时,独家保荐承销机构正是中信建投证券,保荐代表人是刘能清、邱荣辉。同时,中信建投证券也是紫晶存储上市后的督导机构。 尽管如此,紫晶存储最终还是“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光存储第一股”。公开资料显示,紫晶存储的成功上市给中信建投证券带来了1.2亿元的保荐及承销费用。 2021年10月,中信建投证券在《上交所对紫晶存储2021年半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专项核查意见中,明确表示—— 2021年6月末,紫晶存储货币资金除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使用的保证金为受限资金外,其余资金不存在因质押、担保等导致资金受限的情形。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紫晶存储自曝涉及违规担保后,显示有4笔违规担保,发生在2021年3月至4月期间。 在紫晶存储违规担保事件中,中介机构、券商并未获取银行函证,仅仅是登录网银查看了对账单,便得出了“资金不存在因质押、担保等导致资金受限的情形”的结论,对紧要工作敷衍儿戏。 今年4月,根据紫晶存储的披露,紫晶存储及5位有关责任人被上交所处以纪律处分,中信建投2位涉事的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刘能清、邱荣辉被予以通报批评。上交所明确指出两名保代存在两大违规行为—— 1、 未有效督促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未能有效识别并督促公司披露违规担保事项,相关持续督导意见不准确 。 2、 未能充分核查公司货币资金受限情况,相关核查意见不真实、不准确。 在 紫晶存储 的 IPO过程中,中信建投证券真的勤勉尽责了吗? 如果真的存在过错,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保荐机构尽职调查制度、内部核查制度、持续督导制度、保荐工作底稿制度等保荐业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或者未有效执行问题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视情节轻重,暂停保荐业务资格3个月到36个月。 中信建投证券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件。 早在2019年,中信建投证券保荐的杰理科技,就曾因账目存疑被证监会移送稽查。 拉长时间来看,过去数年,中信建投证券面临的质疑并不少。 2019年,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因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控缺失、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证监会对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作出不予注册决定。 这是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来,出现的第一例注册被否案例。而这家公司的保荐机构,正是中信建投证券。 这些还只是一个角落。公开资料显示,此前中信建投证券因各项问题已经收到过多张罚单,涉及内控、合规等多个方面—— 2019年5月,根据黑龙江证监局公告,中信建投证券哈尔滨新阳路证券营业部因存在四项违规。 2019年7月,中信建投证券因作为前海结算商业保理(深圳)有限公司相关资产支持票据的主承销商,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和存续期间存在违反银行间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通报批评处分。 2020年11月,北京证监局发布了针对中信建投证券的行政监管措施,称其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到位,要求责令改正。 2022年8月,云南证监局对中信建投证券云南分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称其报送的材料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 这不由得令人担忧, 中信建投证券 内部的风险把控,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资料显示,中信建投证券成立于2005年,其前身是号称“中国最早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根据嗨牛财经的梳理,自2012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16日,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三家券商保荐的上市企业均超过100家,都属于第一梯队。 作为头部券商,中信建投证券的风控领域高管薪资可不低。东方财富数据显示,光中信建投证券合规总监丁建强的薪酬,就达469.3万,比董事长的薪酬还高。 已经是行业头部,还花着高薪聘请了合规高管,是不是应该做出个表率?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9日,证监会、地方证监局以及三家证券交易所对43家券商开出了79张投行业务罚单—— 涉及保荐代表人、独立财务顾问或投行负责人超 70人。 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等券商,都没能逃掉。这背后,实际上是给整个证券行业敲警钟。 用证监会的话来说, 在资本市场上,保荐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承担重要的 “看门人”职责,是资本市场核查验证、专业把关的首道防线。 例如2013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平安证券被证监会处以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的处罚。又如2016年起,西南证券接连出现大有能源重组、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大智慧重组三大问题项目,相关处罚在2017-2018年间陆续落地。 更具代表性的案例出现在国外。20年前,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安然,承认财务造假。 与此同时,负责安然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事务所,被SEC调查。自此之后,世界上最顶尖的事务所之一安达信轰然倒塌。 这值得整个证券行业引以为戒。有一句话,他们应该刻在心上—— 如果失去对价值观的坚守,企业离破产就真的只有 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