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28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还立足安徽实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将全面绿色转型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施长三角区域共保联治等作为重点任务和特色工作,统筹谋划纳入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工作。

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规划》总体目标提出,到2025年,安徽绿色低碳发展格局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总体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恢复,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83%以上,基本消除劣V类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

《规划》主要指标中,共设立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大板块1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预期性指标6项,包括城市黑臭水体比例、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等。

设区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要超八成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紧盯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项磊表示,围绕固定污染源治理,我省将加快推进钢铁、玻璃、铸造、有色、焦化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持续推进火电、水泥行业绩效提升改造。

汽车尾气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我省将加快发展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设区城市在2023年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0%以上。加大老旧机动车、工程机械尾气治理改造和限期淘汰力度,基本消除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

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

为让长江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规划》也提出了具体行动和目标。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说,“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突出抓好长江治污、治岸、治渔,迭代升级“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组织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打好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规划》提出,积极推动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加快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深化“数字巢湖”建设,完善蓝藻水华预警、应急打捞工作机制,推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建设。

推动合肥及沿江沿淮城市“无废”

安徽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动合肥及沿江沿淮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加强废塑料污染治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推动快递、外卖行业包装“减塑”,探索实施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物为重点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合力打击固体废物走私,坚决杜绝“洋垃圾”入境。

安徽将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板。推动各县(市、区)尽快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医疗废物应收尽收,确保及时、高效、科学、规范处置。鼓励人口50 万以上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将现有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等作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

探索长三角区域共保联治新路径

罗宏表示,“十四五”期间,在协同实施区域共保联治方面,安徽省坚持共建共享和共保联治,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性、跨界性重难点问题,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区域共保联治新路径。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安徽省以自然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特别是跨省重要生态系统,将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合力保护的重心。《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协同推进天然林保护,共筑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协同推进以长江、淮河-洪泽湖、新安江水道为重点的生态廊道建设,完善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网络。加强长三角一市三省生态保护红线在跨界区域无缝衔接,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统一监管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工程跨地区协商制度。同时,推动建立沿江联动保护机制,加强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物种栖息地保护,强化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天然渔业资源保护。(武鹏)

推荐内容